很多人经常免不了出去应酬,喝酒吃饭熬夜K歌陪客户那是生活的常态,饮食不健康加上作息时间混乱,长期下来,健康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暴饮暴食,使胃受到了很大的损伤。
胃病症状脾胃是后天之本:中医讲究整体观念,讲脾不离胃,讲胃不离脾,常脾胃并称。中医的脾胃不是现代医学解剖学上的脾与胃,就生理和病理而言,中医所讲的脾胃包括了整个消化系统,远远超出解剖学意义上的脾和胃的范畴。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食物进入胃以后,由胃进行磨化腐熟,初步消化食物,将其变成食糜,然后由脾进行消化、吸收,化生为精微营养物质。而要完成上述功能,脾与胃的正常生理功能应相互协调,才能正常发挥。
现代人的脾胃不和,多与肥甘厚腻,和寒凉饮料,以及作息时间的不规律,有很大的关系。
中医判断一个病人身体什么时候好起来的一个标准,就是吃不吃得下饭。如果无力进食,就无法创造新鲜的气血,就无法延续生命,身体恢复就慢。“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就是胃口。
胃病,是有很多种病症名称的,但是他们的很多症状是极为相似的,如上腹胃脘部不适、疼痛、饭后饱胀、嗳气、返酸,甚至恶心、呕吐等等。而在艾灸治疗中我们会根据不同的症状来取针对性的治疗穴位艾灸。
如何通过艾灸调理各种胃病问题?艾灸治愈很多患有胃病和脾胃不和的病人,艾灸简单有效,经济实惠。如果你有胃病或者是脾胃不好,可以艾灸,一定会体会到很好的疗效。但是艾灸是整体调理的需要坚持,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可以调理疾病的。
下面介绍艾灸治疗胃病(胃炎、胃扩张、胃溃疡、胃痉挛、胃酸多、胃寒、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一切胃病)的取穴。
胃炎中医认为属“胃脘痛”、“伤食”、“腕胀”、“嘈杂”、等病症范畴。多由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情志失调,肝气犯胃;或胃虚受寒,寒邪凝滞;或感受外邪,胃失和降所致。
灸法治疗该病,以调中和胃为主,并结合临床症状取穴。
胃病取穴:中脘,神阙穴,天枢,内关,足三里。
中脘穴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主治疾病:胃痛,腹痛,腹胀,呕逆,反胃,食不化;肠鸣,泄泻,便秘,便血,胁下坚痛;喘息不止,失眠,脏躁,癫痫,尸厥。胃炎,胃溃疡,胃扩张,子宫脱垂,荨麻疹,食物中*。
神阙穴
属任脉。在脐中部,脐中央。穴下为皮肤、结缔组织、壁腹膜。现代常用于治疗胃炎、肠炎、痢疾、尿潴留。
天枢
天枢穴是临床常用穴位,其应用以治疗肠胃疾病为主。天枢穴属于足阳明胃经,是手阳明大肠经募穴,位于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10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10肋间神经分支,深部为小肠。
内关穴
内关最早见于《*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认为有益心安神、和胃降逆、宽胸理气、镇定止痛之功。
内关穴,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乃是止痛大穴。常按摩此养生穴位可宁心安神、宽胸理气、宣肺平喘、缓急止痛、调补阴阳气血、疏经脉等。
足三里
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1横指,当胫骨前肌上。取穴时,由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量1横指,该处即是。
足三里穴能治疗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如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急性胃炎、胃下垂等,解除急性胃痛的效果尤其明显,对于呕吐、呃逆、嗳气、肠炎、痢疾、便秘、肝炎、胆囊炎、胆结石、肾结石绞痛以及糖尿病、高血压等,也有辅助治疗作用。
艾灸时间:以上穴位每天艾灸1次,遇上胃非常不舒服的时候也可以艾灸2次,每个穴位艾灸30分钟,具体的艾灸时间和次数根据自己的身体适应情况而定,艾灸的时间可以随着身体对艾灸的适应而慢慢延长。7天为一个疗程,连续艾灸7天后可休息2天,再继续下一个疗程的艾灸。
日常养胃的饮食禁忌1、不要暴饮暴食,要少食多餐。
2、不要吃过热过冷的食品,尤其夏季不要吃冰激凌,冰镇啤酒,饮料;
3、不要喝酒抽烟;
4、不要吃过多辣的,例如辣椒,大蒜等;
5、不要吃一些难以消化的食品,以免加重胃的负担,例如韭菜,有的人对青椒也有不良反应;
6、少吃上火油腻的,如海鲜,羊肉。
最后提醒:胃病胃痛,重在“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