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
②清除鼻腔葡萄球菌等的携带状态。
③避免导管用于非血液净化用途,例如:取血/输液等。
④当没有使用导管适应证时,应尽快拔管。
1出口感染导管距离出口2cm以内的感染。
一般无发热等全身症状,可以采用出口局部消*,或口服抗生素治疗。
2隧道感染导管皮下隧道内距离出口2cm以上的感染。
涤纶套以上近心端感染的导管,积极抗感染后72小时仍不能控制者,必须拔管。
隧道感染一般不在原位更换导管,除非排除静脉入口部位无感染,此时可以重新做隧道更换新的隧道式导管。同时使用有效抗生素治疗1~2周。
3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血液透析开始数分钟至数十分钟,患者出现畏寒、寒战、发热等全身症状,这是血流感染的典型表现。少数患者可以出现延迟发热,即血液透析结束后低热,这与感染的细菌数量和*力有关。
①立即采血培养,通常导管动、静脉腔内和外周血各采血标本进行培养并比较细菌生长时间,一般认为导管内血液细菌生长时间早于外周血细菌生长时间2h以上,可考虑为导管相关感染;
②血常规检查,但有些细菌感染并不一定导致白细胞升高;
③留取血培养后立即静脉使用抗生素治疗,初始经验性使用抗生素,后根据培养结果调整抗生素。外周静脉使用抗生素必须同时采用抗生素封管。
4导管封管技术4.1抗生素封管液的应用
根据感染的病原学资料选择敏感抗生素封管。
选择抗生素和肝素需要注意配伍禁忌,头孢类抗生素最适合与肝素混合封管,一般头孢类封管液浓度10~20mg/ml,氨基甙类与肝素溶液混合出现浑浊,但是,低浓度的庆大霉素(<4mg/ml)可以用于封管。也可用枸橼酸溶液与抗生素混合封管。
不推荐使用抗生素封管用于预防导管相关感染。
4.2导管腔内感染,抗生素封管必须2周以上,延长1~2周的封管,可巩固疗效。
4.3无发热和全身症状的导管腔内感染,可以单独使用封管治疗;有发热和全身症状的必须全身静脉使用抗生素或抗真菌药物。
5隧道式导管使用的护理技术5.1医护人员带口罩和手套操作导管,(颈部置管的患者也应戴口罩)。
5.2每次使用导管后更换敷料。
5.3导管口上机时严格消*,尽量减少开放状态的导管长时暴露于空气中。导管动静脉接头部位采用碘伏/安尔碘或其他消*剂消*。
5.4导管隧道出口部位清洁处理,无炎症状态的导管皮肤出口用生理盐水清洁,有分泌物的导管出口可以采用消*液清洗;不同材质的导管对使用消*剂成分的要求需要参考说明书。
5.5导管出口建议采用透气敷料覆盖保护。
5.6每次治疗后更换新的无菌肝素帽。
更多专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