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庆大致聋研究与药物总结
01
庆大霉素致聋
学说一:
庆大对内耳*副作用的机制是:庆大霉素可同时侵犯前庭和耳蜗,对前庭损伤更严重。其损伤部位是毛细胞,一般认为是该类药物直接作用于毛细胞的膜性结构,与膜上的膜蛋白和磷脂类蛋白结合,破坏了膜的通透性,钠离子内流,最终破坏了线粒体的结构,使糖代谢紊乱,导致细胞变性、坏死。
线粒体DNArRNA基因第位A→G点突变的患者对氨基苷类抗生素耳*性有易感性。
庆大霉素除破坏前庭感受器外,还可损伤或干扰前庭系统暗细胞功能,减少内淋巴分泌,达到缓解膜迷路水肿的目的。
学说二:
研究GM耳*性时发现使用中*剂量GM后血管纹内毛细血管缺血、瘀血,边缘细胞穿孔、融合,他认为GM耳蜗*性的发生与内耳微循环障碍有关。迷路血液供应对维持耳蜗正常功能至关重要,血管纹的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其能量供应降低,毛细胞将声能转换成神经冲动所需要的大量能量得不到保证,导致毛细胞能量代谢障碍。
备注
前庭功能:
内耳的前庭和耳蜗总称位听器官,顾名思义就是感知位置和听觉的,前庭感知人体空间位置,后者负责听觉。前庭的三个
半规管感知身体旋转的角加速度,球囊、椭圆囊感知直线加速度。例如坐在行进的车中即使闭上眼睛,不看窗外,也可感知到车的加速、减速或转弯;又如乘坐电梯时那种升、降的感觉,这些都是半规管、耳石器感知的。
总结
庆大霉素可以引起:内外毛细胞、支持细胞、耳蜗外侧壁细胞和螺旋神经节细胞、中枢神经系统细胞凋亡;对神经纤维(耳鸣)、螺旋韧带和血管纹(内耳微循环障碍)(内部含有毛细血管可以产生内淋巴,毛细血管再组织恢复得情况下会主动恢复)会有损害。
02
药物总结
氨基糖苷类药物
几乎所有的氨基糖苷类药物都有耳*性。
其中,链霉素对内耳前庭比耳蜗部分更容易造成损伤。4%~15%的接受1克(g)/天(d)剂量链霉素治疗超过1周的患者,可检测到耳聋;如果治疗继续,可逐渐加重为永久性耳聋。
新霉素在所有抗生素中具有最大的耳蜗*性。当大剂量口服和结肠灌注时,特别是存在肠道溃疡或其他黏膜病变时,易造成听力损伤。
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的耳蜗*性与新霉素相近。
庆大霉素和妥布霉素对耳蜗及前庭也有*性。
一般认为,该类药物的耳*性顺序为:新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丁胺卡那霉素。
此外,氨基糖苷类药物与吩噻嗪类、抗组胺类药物等合用时可能掩盖其耳鸣、头晕等潜在的耳*性表现,应多加注意。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主要包括红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
这类抗生素可引起可逆的双侧听力损害,通常伴有耳鸣。其耳*性和血药浓度有关,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都会造成听力损害。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主要包括诺氟沙星、培氟沙星、依诺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和莫西沙星等。
口服或静脉给药均有耳*性的报道,经耳给药后偶有中耳疼痛及瘙痒感,停药后症状多缓解或消失。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已有资料表明:氨苄西林、氯唑西林、头孢唑啉、头孢拉定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也具有耳鸣或听力减退的不良反应,尤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在较高剂量用药时,通常停药后症状可缓解。
利尿剂
利尿剂主要包括呋噻米、布美他尼、依他尼酸。耳*性是此类药物的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以依他尼酸为最大,呋噻米次之,布美他尼最小。因为依他尼酸有较强的耳源性*性,目前临床上已较少用。
解热抗炎镇痛药
主要为水杨酸盐类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水杨酸钠、赖氨匹林等。
最常用的是阿司匹林,以水杨酸钠耳*反应最明显,损害部位为耳蜗底,故初期常表现为高频听力丧失,并可引起耳鸣、眩晕、平衡失调。
水杨酸所致耳*性与血药浓度有关,通常不严重,及时停药多数在24~72h可完全恢复,仅少数患者恢复迟缓或不完全。
心血管系统药物
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噻吗洛尔、阿普洛尔、美托洛尔等。
据临床报道,各种β-受体阻滞剂均可引发耳鸣、耳聋,应引起重视。
硝酸甘油静滴引起的可逆性耳聋,作用机制可能与硝酸甘油致鼓膜及中耳音导结构的小血管急性扩张、充血而影响其听觉功能有关,应调整剂量并减慢滴速。
化疗药物
很多化疗药物可以导致听力损伤,比如顺铂、5-氟尿嘧啶、博莱霉素、氮芥,其中顺铂的耳*性最大。
有研究表明,顺铂的耳*性呈剂量相关,累积剂量毫克(mg)/平方米(㎡)预示着可能有严重的听力丧失。
其他药物
卡维地洛、雷米普利、索他洛尔等降压药物,丙戊酸、舍曲林等精神系统药物也可以引起耳聋。这些药物引起的耳*易被忽视,相关的研究也明显不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