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毒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瑞安人当心啦受赤潮影响,近期慎食贝类海
TUhjnbcbe - 2021/5/19 15:13:00

6月7日、8日,福建泉州石狮、漳州龙海、漳浦等地发生疑似食用贻贝中*事件。经调查,漳州、泉州海域达到赤潮标准。福建渔业厅要求泉州、漳州两地立即关闭赤潮发生海域的养殖生产区,暂停水产品采捕作业,严禁赤潮周边海域水产品上市。赤潮水体呈暗红色,呈片状分布。赤潮生物第一优势种为链状亚历山大藻,该藻种可产生麻痹性贝*。


  为确保群众饮食安全,有效预防贝类*素,在此提醒各经营企业、餐饮单位、消费者在购买贝类等水产品时,应选择去大型、正规的超市或市场购买,尽量避免购买来自赤潮地区的贝类。沿海地区的消费者在*素暴发高峰期不要采捕和购买食用野生的贝类。如发现误食,出现中*症状,请尽快就医。


  另外,还需提醒消费者,在烹饪贝类时,一定要煮熟煮透,高温下会大大降低微生物污染所造成的食源性风险;避免食用贝类周边内脏、生殖器及卵子等发黑的部位;尽量减少食用频率,单次食用量不宜太多。

科普

出现海鲜中*症状怎么办?


  麻痹性贝类*素*性极强,尚无特效的解*方法。


  麻痹性贝类*素是我国海洋赤潮*素中最常见的*素之一,约占藻*素引起中*事件的87%,中*作用机理主要是阻断细胞钠离子通道,造成神经系统传输障碍而产生麻痹作用。


  贝类摄入此*素对本身无害,因*素在贝类体内呈结合状态。该*素遇热稳定,易被胃肠道吸收,且难以被人的消化酶所破坏,所以人一旦食用,很快释放并呈现*性作用,引起人体神经肌肉麻痹,轻者出现口唇麻木和刺痛感、四肢肌肉麻痹等症状,重者可导致呼吸肌麻痹而死亡。麻痹性贝类*素对人体的中*剂量为~MU,致死量为~0MU。


  一旦食用海鲜后发生中*,首先要马上拨打20,医院处理。因为中*不比其他疾病,如麻痹性贝类*素、河豚*素等,目前尚无特效解*方法,而且*素可以致命。


  对于轻微的*素、重金属等,人体是可以自行排解的。如果实在喜欢吃海鲜,只要不是经常吃、大量吃,偶尔食用少量解一解馋还是没问题的。此外,蔬菜水果等含维生素C较多,多吃有助于肝脏排*、加快*素分解;牛奶、米汤等也可以保护胃肠道,因此在吃海鲜之前吃蔬果、喝点米汤,或可起到轻微的缓解之效。

什么是赤潮?


  赤潮,国际上把它称为“有害藻华”,它发生时常常在海洋或湖面上形成一大片红色景象,因此被许多人比喻成“红色幽灵”。其实,它是水中的一些细菌、原生动物和浮游植物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地增殖或高度聚集从而引起水体变色现象。

赤潮的形成原因有哪些?

.海域水体的富营养化


  随着沿海地区工农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含有有机质和丰富营养盐的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造成进岸海域的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物不容易被稀释扩散,因此这些地区是赤潮多发区。海水养殖密度高的区域由于自身污染也往往存在水体的富营养化,形成赤潮的可能性较大。

2.海域中存在赤潮生物种源


  海洋中有多种浮游生物能形成赤潮,有*的种类大约有80多种,目前在中国沿海海域的赤潮生物约有50种。

3.适宜的水温和盐度


  不同海区的不同类型赤潮爆发对温盐的要求各不相同,一般在表层水温的突然增加和盐度降低时,会促进赤潮的发生。在水体交换弱的封闭海湾,赤潮一般发生于雨过天晴之后。

4.合适的海流作用和天气形势


  一般在海潮流缓慢、水体交换弱、天气形势稳定、风力较小、湿度大、气压低、阳光充足时,易发生赤潮。海流、风有时能使赤潮生物聚集在一起,沿岸的上升流可以将含有大量营养盐物质的下层水带到表层,为赤潮的发生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如果风力适当,风向适宜的话,就会促进赤潮生物的聚集,从而易形成赤潮。

赤潮对海洋的危害是什么?


  海洋是一种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生态系统。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都是处于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当赤潮发生时这种平衡遭到干扰和破坏。在植物性赤潮发生初期,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水体会出现高叶绿素a、高溶解氧、高化学耗氧量。这种环境因素的改变,致使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繁殖,导致一些生物逃避甚至死亡,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赤潮对海洋渔业和水产资源的破坏主要有:

.破坏渔场的饵料基础,造成渔业减产。

2.赤潮生物的异常发展繁殖,可引起鱼、虾、贝等经济生物瓣机械堵塞,造成这些生物窒息而死。

3.若在育苗期发生赤潮,将对苗种繁殖产生严重危害。

4.有些赤潮的体内或代谢产物中含有生物*素,能直接*死鱼、虾、贝类等生物。

5.赤潮后期,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在细菌分解作用下,可造成环境严重缺氧或者产生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使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死亡。

海鲜虽美味食用有讲究

至于其他海鲜

小伙伴们食用的时候

也务必要掌握技巧

这里附上一份海鲜食用攻略

小伙伴们请收好!

选购海鲜要新鲜!

水产品的肌肉含有较多的组氨酸,是海鲜具有特殊鲜味的重要原因,它在水产动物死后,易分解。当水产品不新鲜或腐败的时候,鱼体中游离的组氨酸经脱羧酶作用产生组胺,当组胺积累到一定量时,食用后可能引起中*或过敏,严重时可能致命。

所以,不要购买不新鲜、变质的海鲜,特别是青皮红肉类海鱼。

小伙伴们在选购的时候,如果发现鱼眼睛浑浊变暗红、鱼的色泽不新鲜、鱼鳞易滑落或者鱼体无弹性时,最好就不要购买啦。

烹调海鲜防污染!

加工水产品的时候,大家要注意,生熟用具要分开,对加工时使用的器皿也必须严格清洗、消*,以防污染。

各种食品,尤其是海产品及各种熟制品应低温贮藏。食品烧熟至食用的放置时间不要超过4个小时。

食用海鲜要熟透!

海产鱼虾的带菌率高,病原菌一般是副溶血性弧菌。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食源性致病菌,广泛存在于海水、海底沉积物以及鱼贝虾蟹等海产品中,其酷爱有盐分的环境,属于嗜盐性细菌。因此,引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的污染源常为海产品,最常见于虾、螃蟹或各种海鱼等。

由此菌引起的食物中*多发生在夏秋两季,患者临床表现为发病急、潜伏期短,主要症状为急性胃肠炎,呈现呕吐、头痛、腹泻和低热等症状。

这类菌不耐热,在加工海产品如鱼、虾、蟹、贝类一定要烧熟煮透。

凉拌海鲜加点醋

鱼、虾、蟹、贝类等海产品应煮透,凉拌食物清洗干净后在食醋中浸泡或在沸水中漂烫数分钟,谨防食物中*。

海鲜过敏要小心!

常见海鲜过敏的症状有:肠道性溃疡、上吐下泻、皮肤红肿、皮肤瘙痒等,重则危及生命。

有研究表明,海鲜能够引发某些人群产生过敏症状,主要是因为海鲜中富含一种或几种过敏原蛋白。这些过敏原直接或间接地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并引起组织胺、肌肽等一些化学介质的释放,继而产生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最终引发人体产生各种过敏症状。

所以呀,如果小伙伴对某种鱼、虾等海产品过敏,那就最好不要再吃此类海产品啦。

来源:新华网

瑞安市委平安办提醒

小心病从口入,注意食品安全,这就是参与平安瑞安建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瑞安人当心啦受赤潮影响,近期慎食贝类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