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鲜,大海给人类最好的馈赠。
由于其营养价值高,味道美味而广受消费者欢迎。
近日,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消费警示称,受赤潮影响,当地部分养殖贻贝被检出贝*素超标。
消费者经常会在各省市市场监管局的检测公示信息里发现海鲜中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一般是以非法添加、携带海洋病菌为主,大部分都是人为问题。
但是此次贝*素超标根据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提示,此次贝类*素的产生来源于赤潮。
赤潮是水体中的藻类等浮游生物在特定环境条件下骤然增殖高度聚集,引起水体变色的现象。通常每年的5-7月份是赤潮高发期。
海产品中最容易被赤潮影响的当属贝类。因为贝类是滤食性动物,这种摄食方式导致其非常容易富集有*藻类产生的*素。
贝类*素主要由海洋中的有*藻类通过食物链传递给藻食性的贝类等生物,并在其体内蓄积形成的有*高分子化合物。
贝类*素危害较大,包括麻痹性贝类*素(PSP)、腹泻性贝类*素(DSP)、神经性贝类*素(NSP)和健忘性贝类*素(ASP)。
麻痹性贝类*素,顾名思义,可引起神经麻痹的表现,主要发生在口周、面部、四肢等部位,轻者表现为口唇和手脚麻木,后期可能伴有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重症患者可发展至呼吸困难、四肢无力甚至昏迷。
腹泻性贝类*素则主要引起消化道表现,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失忆性贝类*素*性很强,可导致记忆功能的长久性损害,好在这类*素在我国海域非常少见。
贝类*素危害具有突发性和广泛性,由于其*性大、反应快、无适宜解*剂,给防治带来了许多困难。
不过,并不是发生赤潮就一定有贝类*素,能引起赤潮的藻类很多,其中只有小部分能产生*素。同样的,也并非只有赤潮海域出产的贝类才可能有*素,即使不发生赤潮,海水中也存在有*藻类,其产生的*素也可能在该海域的贝类体内富集。
嵊泗县食安办特此发出消费警示,食用贝*素超标的贝类可能引发食物中*,提醒广大群众近期不要采集、购买养殖贻贝和野生贝类“毛娘”等海产品。
怎样预防中*?
贝类*素比较耐热,一般的烹调加工过程不易将其破坏。消费者要想预防贝类*素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尽量避免食用赤潮海域出产的贝类产品。
不要一次性大量食用贝类产品。
扇贝对贝类*素的富集能力很强,吃扇贝时应该去除内脏再进行烹调。
文章来源:嵊泗市场监管、新京报等。
往期热文回顾:
国内外出现多例确诊鼠疫病例,已有8人死亡,这些防护知识必须知道联防联控全国在行动甘肃:压实靠牢联防联控责任,聚焦重点开展隐患排查7月第1周全国最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