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
食物中*是指患者所进食物被细菌或细菌*素污染,或食物含有*素而引起的急性中*性疾病。根据病因不同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分型
1.沙门氏菌食物中*
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是肠杆菌科中的一个重要菌属。沙门氏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需氧或兼性厌氧,绝大部分具有周生鞭毛,能运动。
目前国际上有个以上的血清型,我国已发现多个。依据菌体O抗原结构的差异,将沙门氏菌分为A、B、C1、C2、C3、D、E1、E4、F等,其中对人类致病的沙门氏菌仅占少数。沙门氏菌的宿主特异性极弱,既可感染动物也可感染人类,极易引起人类的食物中*。致病性最强的是猪霍乱沙门氏菌,其次是鼠伤寒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
引起发病的常见食品以动物性食品为主,主要为畜肉类、禽肉、蛋类、奶类及其制品。
潜伏期一般为6~48小时。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发热等。急性腹泻以*色或*绿色水样便为主,有恶臭。重者可引起痉挛、脱水、休克甚至死亡,多见于老人、婴儿和体弱者。病程一般为3~7天。儿童、慢性疾病及免疫力低下者,症状严重,有高热、寒战、厌食和贫血等。可导致多种器官的炎症,如脑膜炎、骨髓炎、胆囊炎、心内膜炎等。
2.葡萄球菌性食物中*
葡萄球菌性食物中*是由于进食被金*色葡萄球菌及其所产生的肠*素所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疾病。
引起葡萄菌性食物中*的常见食品主要有淀粉类(如剩饭、粥、米面等)、牛乳及乳制品、鱼肉、蛋类等,被污染的食物在室温20~22℃搁置5小时以上时,病菌大量繁殖并产生肠*素,此*素耐热力很强,经加热煮沸30分钟,仍可保持其*力而致病。该病以夏秋二季为多。
潜伏期2~5小时,极少超过6小时。起病急骤,有恶心、呕吐,中上腹部痉挛性疼痛,继以腹泻。呕吐最为突出,呕吐物可带胆汁黏液和血丝,腹泻呈水样便或稀便,每天数次至数十次不等,重症可因剧烈吐泻引起脱水、虚脱和肌肉痉挛。体温大多正常或略高,绝大多数患者经数小时或1~2小时内迅速恢复。可伴有低钾、低钠等症状。
3.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是由于食用了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该菌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副溶血性弧菌是常见的食物中*病原菌,在细菌性食物中*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临床上以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水样便等为主要症状。该菌引起的食物中*具有暴发起病(同一时间、同一区域、相同或相似症状、同一污染食物)、潜伏期短(数小时至数天)、有一定季节性(多夏秋季)等细菌性食物中*的常见特点。
⑴潜伏期:一般14~20小时,短者为3~5小时,长者可达40小时。
⑵临床表现: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阵发性绞痛、腹泻、呕吐,洗肉水样便,有时脓血便,腹泻每日5~6次,体温一般为37.7~39.5℃。重症者可出现脱水、意识不清、血压下降等。
⑶病程:一般为2~4天,恢复期较短,预后多良好。
4.变形杆菌食物中*
变形杆菌食物中*是由于摄入大量变形杆菌污染的食物所致,属条件致病菌引起的食物中*。变形杆菌是革兰阴性杆菌,根据生化反应的不同可分为普通变形杆菌与奇异变形杆菌,有多个血清型。大量变形杆菌在人体内生长繁殖,并产生肠*素,引致食物中*。夏秋季节发病率较高,临床表现为胃肠型及过敏型。
⑴胃肠炎型:潜伏期3~20小时,起病急骤,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痛、头晕等,腹泻为水样、带黏液恶臭、无脓血,一天数次至十余次。全身中*症状轻,有1/3~1/2患者胃肠道症状之后,发热伴有畏寒,持续数小时后下降。严重者有脱水或休克。
⑵过敏型:潜伏期0.5~2小时,主要表现为皮肤潮红,以面部、颈胸部明显,呈酒醉样面容,伴头痛,偶可出现荨麻疹样皮疹,伴瘙痒。
少数病例可同时出现上述两型的临床表现。患者多于1~2日内顺利恢复,短者仅数小时,极少数患者达数日。
处理措施
⒈不要再继续进食,并且要吐出嘴里的食物,如果知道因为什么食物中*,及时吐出嘴中的食物,避免再继续食用这些食物造成中*;
⒉催吐,因为进食有*食物之后,*物或者*素还残留在食物之中,有可能在胃里会进一步吸收,因此要及时催吐,保证食物全部吐出来,不让*素在体内堆积;
⒊洗胃,只有洗胃才能彻底将身体含有*素的食物排出体外,才有可能减少*物吸收所产生的副作用,医院清洗胃部;
⒋到医院进行及时的补液、输液,因为食物中*时有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所导致的水、盐、电解质平衡的紊乱,要及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补液治疗,以促进身体早日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