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工业统计一直沿用主营业务收入反映企业经营规模及状况。年工业月度统计制度中取消了主营业务收入指标,仅保留了营业收入指标。
01体现了统计制度与部门统计、与会计制度的接轨目前,会计科目使用上仍然区分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但现代企业的发展使得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在财务报告中加以区分的意义却不再重要,二者的效果都是增加企业的权益。特别是使用新会计准则的企业,其他业务收入科目数据和主营业务收入科目数据已合并反映在《利润表》的营业收入科目中,不再单独列示。
统计分析表明,-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与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速差异基本在0.1个百分点左右,总量的平均差距也仅在2%左右。也就是说,统计制度上将主营业务收入调整为营业收入对企业经营结构体现的影响并不大。目前,财*部、国资委等部门企业财务统计和发布已经使用营业收入指标反映经营规模。自年起,国家统计局也已将发布的主营业务收入调整为营业收入。这些变化都体现出统计制度与部门统计、与财务统计的接轨。
02营业收入更能全面反映企业的经营规模企业的日常经营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主要经营业务,如销售产品,即主营业务收入;二是非主营业务,如销售原材料等,即其他业务收入。
营业收入指企业从事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和让渡资产使用权等全部经营业务实现的收入,它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其中,主营业务收入指企业营业执照规定的业务范围所实现的收入。
近年来,企业经营活动越来越多元化,特别是以加工制造为主的工业企业,已不再局限于工业加工活动,工业企业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在生产加工活动以外,经常会发生材料物资销售、代购代销其他商品、提供运输装卸、出租包装物、出租固定资产等类似的非工业生产活动,这些活动所取得的收入被称为其他业务收入。无论是主营业务收入还是其他业务收入都共同构成了企业的总收入,即营业收入更能体现企业最终的经营规模。同时,用营业收入替代主营业务收入也更加便于企业理解和填报,减轻了基层负担。
03主营业务收入仍是界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标准指标营业收入固然更能体现企业最终的经营规模,但是,工业统计制度中界定一户企业是否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标准,依然要看企业是否以生产加工活动为主,同时其全年累计主营业务收入是否达到两千万元及以上。
也就是说,在企业的各类生产经营活动中,生产加工活动实现的收入(即主营业务收入)占各类生产经营活动总收入(即营业收入)的比重最高,且全年累计主营业务收入达到两千万元及以上,即被认定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因此,尽管现行工业月度统计制度将主营业务收入调整为营业收入,但为满足统计上界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标准的需要,仍然在年度统计制度中保留了主营业务收入这一指标。(作者单位:吉林市统计局)
责编:时晓冉审核:孙启文终审:侯锐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