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朋友点击↑↑蓝字
猩红热: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10例以上猩红热病例。
手足口病: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等集体单位中,发生10例以上手足口病例。
水痘: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10例以上水痘病例。
输血性乙肝、丙肝、HIV: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发生3例以上输血性乙肝、丙肝病例或疑似病例或HIV感染。
新发或再发传染病:发现本县(区)从未发生过的传染病或发生本县近5年从未报告的或国家宣布已消灭的传染病。
不明原因肺炎: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5.4应急措施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县级以上*府及相关部门可以采取下列一项或者多项应急处置措施:
(1)启动卫生应急指挥部工作,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
(2)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需要,调集本行*区域内各类人员、物资、交通工具和相关设施、设备参加应急处理工作。涉及危险化学品和运输安全的,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相关规定,防止事故发生。
(3)划定控制区域:甲类和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府报经上一级*府决定,可以宣布疫区范围;经省*府同意,可以对本行*区域内甲类传染病疫区实施封锁。对重大食物中*和职业中*事故,根据污染食品扩散和职业危害因素涉及的范围,划定控制区域。
(4)事发地县级以上*府可以在本行*区域内采取限制或者停止集市、集会、影剧院演出,以及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动;停工、停业、停课;封闭或者封存被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食品以及相关物品等紧急措施;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备和设施。
(5)流动人口管理。事发地县级以上*府对流动人口做好预防工作,落实控制措施,对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采取就地隔离、就地观察、就地治疗的措施,对密切接触者根据情况采取集中或居家医学观察。
(6)实施交通卫生检疫。组织交通、铁路、民航、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和机构在交通站点和出入境口岸设置临时交通卫生检疫站,对出入境和进出疫区的交通工具及其乘运人员、物资和宿主动物进行检疫查验,对病人、疑似病人及其密切接触者实施临时隔离留验,并向地方卫生行*部门指定的医疗机构移交。
(7)风险沟通。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针对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信息传播策略;及时收集、分析舆情,正确引导舆论,避免或减少不必要的猜测和歪曲性报道。
(8)开展群防群治。乡镇(街道)、村(居)委会应当协助卫生行*部门和其他部门、医疗卫生机构,落实疫情信息的收集和报告、人员疏散和医学观察以及其他公共卫生措施。
(9)确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级别,确定应急反应措施。
(10)开展健康教育、卫生知识宣传和心理危机干预。
(11)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包括事件概况、现场调查处理概况、病人救治情况、所采取的措施、效果评价等。
(12)开展病人接诊、收治和转运工作,实行重症和普通病人分开管理,对疑似病人及时排除或确诊。医院内现场控制、消*隔离、个人防护、医疗垃圾和污水处理工作,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和污染环境。
(13)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收集与分析工作,开展网络直报;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查明传播链;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或医学观察;采集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查找致病原因;根据需要开展应急疫苗接种、预防服药、消*和病媒生物控制工作。
(14)督导、检查应急处置措施落实情况。开展食品、饮用水等产品质量监督、卫生监督和执法稽查。
(15)做好口岸的应急处理工作。及时上报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和变化情况。
(16)依法从严惩处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制假售假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哄抢财物、干扰破坏应急处置工作等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市场价格,维护市场秩序;
(17)采取防止发生次生或衍生事件的必要措施。
(18)开展科研与技术交流:对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和新发传染病做好病例分析与总结,积累诊断治疗经验。开展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的诊断试剂、疫苗、消*方法和防护用品等方面的研究。开展技术合作,加快病源查寻和病因诊断。
(19)开展技术培训:对新发和突发传染病、不明原因群体性疾病、重大中*事件应急处置技术标准和规范,及时组织培训工作。
大家最关心的春节后是否正常开学、开工、开业问题,从应急预案来看,县级以上*府即可在本行*区域内采取限制停工、停业、停课应急处置措施,具体届时会如何,我们静等官方通知,不排除这种可能性。
附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标准(试行)一、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
(1)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相关联的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2)出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且相关联的疫情波及2个以上省份,并呈扩散趋势;发生由高致病性禽流感(新亚型)病*株引发的疫情,出现明确的人间持续传播,且呈扩散趋势。
(3)出现危害严重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波及2个以上省份,并呈扩散趋势。
(4)我国既往未发现的、危害严重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并呈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危害严重的传染病重新流行。
(5)发生烈性病菌株、*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并造成人员感染,且出现人员死亡或呈扩散趋势。
(6)有证据证明存在严重健康危害的污染食品,流入多个省份或2个以上境外国家和地区(港、澳、台),对2个以上省份或境外国家和地区(港、澳、台)造成特别严重健康损害后果的;或经专家委员会评估,认为事故危害特别严重的。
(7)一起食物中*人以上并出现2人以上死亡,或出现10人以上死亡的。
(8)一起急性职业中*50人以上,或出现5人以上死亡的。
(9)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危害严重的国际
(10)其他危害特别严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
(1)肺鼠疫、肺炭疽在一个县(市、区)范围内发生,1个平均潜伏期内发生5例以上,或者相关联的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县(市、区)。
(2)腺鼠疫在1个市(地)范围内发生,1个平均潜伏期内发病20例以上,或流行范围波及2个以上市(地)。
(3)出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相关联的疫情波及2个以上市(地),并呈扩散趋势。发生由高致病性禽流感(新亚型)病*株引发的疫情,并出现聚集性病例。
(4)霍乱在1个市(地)范围内流行,1周内发病30例以上,或相关联的疫情波及2个以上市(地),并呈扩散趋势。
(5)乙类、丙类传染病发病数量明显增加,疫情波及2个以上市(地),1个月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水平3倍以上,出现危重病例或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
(6)我国既往未发现的、危害严重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尚未造成扩散;或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危害严重的国际
(7)出现危害严重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波及到2个以上(市、地),并呈扩散趋势。
(8)发生重大医源性感染事件;或发生烈性病菌株、*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并造成人员感染的。
(9)群体性预防接种或预防性服药出现危害严重的不良反应,一起事件病例数在人以上,或出现人员死亡。
(10)对1个省(区、市)内2个以上市(地)造成危害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我国出现新污染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造成严重健康危害后果,并有扩散趋势。
(11)一次食物中*50人以上、人以下并出现死亡的,或出现3人以上、5人以下死亡的。
(12)一起急性职业中*30人以上、50人以下,或出现3人以上、5人以下死亡的。
(13)境内外隐匿运输、邮寄烈性生物病原体、生物*素造成我境内人员感染或死亡的。
(14)其他危害严重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