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6日20时40分许,安徽淮南市寿县绿色东方新能源有限公司在垃圾库外墙缝隙封堵外包作业过程中,发生中*事故,造成3人抢救无效死亡、2人受伤。近日事故调查报告发布。
事故发生原因:
施工人员未佩戴满足安全需要的防护用具,未批准违章冒险进入含有硫化氢等有*有害气体的垃圾库内作业,盲目施救又造成事故扩大。
事故细节:
中*后猛然立正后退,像被电似的颤抖一下同时倒下。数秒后呼吸停止。
紧急提示:
进入有限空间切勿心存侥幸!
中*就在一瞬间,
根本不给你反应时间
瞬间停止呼吸!
事故调查报告全文
进入有限空间必须严格落实以下要求注意事项:1.必须严格实行作业审批制度,严禁擅自进入有限空间作业。2.必须做到“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严禁通风、检测不合格作业。3.必须配备个人防中*窒息等防护装备,设置安全警示标识,严禁无防护监护措施作业。4.必须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严禁教育培训不合格上岗作业。5.必须制定应急措施,现场配备应急装备,严禁盲目施救。什么是有限空间?
有限空间是指,封闭或者部分封闭,与外界相对隔离,出入口较为狭窄,作业人员不能长时间在内工作,自然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者氧含量不足的空间。
有限空间长啥样?
有限空间都长啥样?你认得出吗?在冶金、有色、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烟草、商贸等工贸企业中,常见的有限空间有:还有
还有
还有……
我的天啊!竟然有这么多!!!
所以说,有限空间是工贸企业的最大隐形杀手之一,而且它还极易被人们所忽视,十分危险!有限空间为什么会杀人?
有限空间为什么会杀人,有哪些隐藏的杀人手段,里面又有哪些危险呢?
除了上面3种较为常见的气体中*窒息事故外,还有淹溺、坠落、高温高湿、触电、固体掩埋等。
原来,有限空间就是个大陷阱,表面上不引人注意,却杀机四伏!需要注意的是,有限空间事故发生后,往往由于危害认识不到位,急于救人忽视防护措施,导致事故伤亡扩大。
有限空间正确打开方式
1.严格执行“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的原则
未经通风和检测,严禁作业人员进入有限空间作业。而且,工作环境发生变化时,应视为进入新的有限空间,重新通风和检测后方可进入。同时,检测标准与检测工作应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
实施检测时,检测人员应处于安全环境,检测时要做好检测记录,包括检测时间、地点、气体种类和检测浓度等。检测指标包括氧浓度值、易燃易爆物质(可燃性气体、爆炸性粉尘)浓度值、有*气体浓度值等。
2.采取可靠隔断(隔离)措施必须采取可靠隔断(隔离)措施,将有限空间与其他可能危及安全作业的管道或其它空间隔离;在进行有限空间作业前,应根据有限空间盛装(过)的物料的特性,对有限空间进行清洗或置换,并达到相关要求;实施有限空间作业前和作业过程中,应采取强制性持续通风措施降低危险,保持空气流通,严禁用纯氧进行通风换气!3.装备准备要齐全有限空间作业应有足够的照明,并配备个体防护装备并确保正确穿戴与使用,作业人员必须拴带救生绳;在缺氧或存在有*物质(气体)的有限空间作业时,应佩戴隔离式防护面具;在易燃易爆的有限空间作业时,应穿防静电工作服、工作鞋,使用防爆型工具(照明);在有酸碱等腐蚀性介质的有限空间作业时,应穿戴好防酸碱工作服、工作鞋、手套等护品;在产生噪声的有限空间作业时,应配戴耳塞或耳罩等防噪声护具。4.设置醒目的安全警示标志标识在有限空间进入点附近设置醒目的安全警示标志标识,提前告知作业者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和防控措施。明确有限空间现场作业负责人、作业人员、监护人员及检测人员的职责,不在没有监护人的情况下进行作业;对从事有限空间作业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包括有限空间存在的危险特性和安全作业的要求,进入有限空间的程序,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应急救援措施等内容。有限空间管不好要承担法律责任!
根据《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与监督暂行规定》(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第59号令)第二十八条,工贸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未改正的,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
1.未在有限空间作业场所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的。
2.未按照本规定为作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的。
根据《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与监督暂行规定》(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第59号令)第二十九条,工贸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1.未按照本规定对有限空间的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和应急救援人员进行安全培训的。
2.未按照本规定对有限空间作业制定应急预案,或者定期进行演练的。
根据《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与监督暂行规定》(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第59号令)第三十条,工贸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3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
1.未按照本规定对有限空间作业进行辨识、提出防范措施、建立有限空间管理台账的。
2.未按照本规定对有限空间作业制定作业方案或者方案未经审批擅自作业的。
3.有限空间作业未按照本规定进行危险有害因素检测或者监测,并实行专人监护作业的。
企业名称
企业负责人
联系电话
企业安全
生产负责人
联系电话
检查人员
检查时间
序号
检查项目
检查内容
检查结果
整改情况
1
有限空间排查辨识
排查、辨识本企业的有限空间且无遗漏,并确定有限空间的数量、位置以及危险有害因素等基本情况。
建立有限空间管理台账,并及时更新。
将管理台账报送属地县级安监部门及行业主管部门。
2
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责任制度。
有限空间作业审批制度。
有限空间作业现场安全管理制度。
有限空间作业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应急救援人员安全培训教育制度。
有限空间作业应急管理制度。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操作规程。
3
安全教育培训
开展全员安全培训,普及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常识。
对有限空间作业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应急救援人员(含外来劳务人员、外包单位作业人员等)进行专项安全培训,严禁教育培训不合格上岗作业。
4
安全设施
警示标识
设置警示标识于有限空间作业场所的醒目位置,警示标识必须指出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警示有限空间风险,标明严禁擅自进入和盲目施救风险。
照明灯具
有限空间作业场所的照明灯具电压应当符合《特低电压限值》(GB/T)等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规定;作业场所存在可燃性气体、粉尘的,其电气设施设备及照明灯具的防爆安全要求应当符合《爆炸性环境第一部分:设备通用要求》(GB.1)等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规定。
劳动防护用品
根据有限空间存在危险有害因素的种类和危害程度,为作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劳动防护用品,教育监督作业人员正确佩戴与使用。
5
有限空间作业管理
环境评估
实施有限空间作业前,应当对作业环境进行评估,分析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提出消除、控制危害的措施。
作业审批
实施有限空间作业前,制定有限空间作业方案,经本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审核,负责人批准。
安全职责
明确作业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及其安全职责。
安全交底
将有限空间作业方案和作业现场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防控措施告知作业人员。
安全隔离
采取可靠隔断(隔离)措施,将可能危及作业安全的设施设备、存在有*有害物质的空间与作业地点隔开。
清洗置换
有限空间内盛装或者残留的物料对作业存在危害时,应当在作业前对物料进行清洗、清空或者置换。经检测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一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2.1)要求后,方可进入作业。
通风
严格遵守“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的原则。
作业过程中采取通风措施,保持空气流通,禁止采用纯氧通风换气。
发现通风设备停止运转、有限空间内氧含量浓度低于或者有*有害气体浓度高于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限值时,必须立即停止作业,清点作业人员,撤离作业现场。
检测
未经通风和检测合格,任何人员不得进入有限空间作业。检测时间不得早于作业开始前30分钟。检测指标包括氧浓度、易燃易爆物质(可燃性气体、爆炸性粉尘)浓度、有*有害气体浓度。检测应当符合相关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规定。
检测人员进行检测时,应当记录检测的时间、地点、气体种类、浓度等信息,经检测人员签字后存档。
作业过程中,应当对作业场所中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定时检测或者连续监测。作业中断超过30分钟,作业人员再次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前,应当重新通风、检测合格后方可进入。
作业过程监督
作业开始前,现场负责人应当监督作业人员按照方案进行作业准备。
作业过程中,监护人员不得离开作业现场,并与作业人员保持联系。
作业结束后,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应当对作业现场进行清理,撤离作业人员。
其他
保持有限空间出入口畅通;作业前清点作业人员和工器具;作业人员与外部有可靠的通讯联络;存在交叉作业时,采取避免互相伤害的措施。
6
应急救援
根据本企业有限空间作业的特点制定应急预案,并配备相关的呼吸器、防*面罩、通讯设备、安全绳索等应急装备和器材。
有限空间作业的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和应急救援人员应当掌握相关应急预案内容,每年至少一次进行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作业中发生事故后,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报警,禁止盲目施救。应急救援人员实施救援时,应当做好自身防护,佩戴必要的呼吸器具、救援器材。
7
发包转包
将有限空间作业发包给其他单位实施的,应当发包给具备国家规定资质或者安全生产条件的承包方,并与承包方签订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或者在承包合同中明确各自的安全生产职责。
对承包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统一协调、管理,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发现安全问题的,应当及时督促整改。对其发包的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承担主体责任。承包方对其承包的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承担直接责任。
处理意见:
立即整改项:
限期整改项: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进入获取
—end—
安全环保领域六个干货群请速度收藏
安全微课堂
聚集危化行业安全生产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