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食物中*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在气候炎热的季节。这是由于气温高,适合于微生物生长繁殖;另一方面人体肠道的防御机能下降,易感性增强。
食物中*发病的原因有三种(1)感染型中*。细菌在食品中大量繁殖,食用了这种带有大量活菌的食品,细菌在肠道内大量繁殖引起的急性感染,常见的致病菌有沙门氏菌、致泻性大肠杆菌和变形杆菌。
(2)*素型中*。细菌在食物中大量繁殖,释放出肠*素,*素被肠道吸收后引起肠道分泌与蠕动功能异常,发生腹泻,属于这类中*的常见细菌有葡萄球菌、肉*杆菌。
(3)过敏型中*。由于细菌的作用,食品中产生大量的有*胺(如组胺)而使人产生过敏样症状的食物中*,引起此型中*的细菌是含组胺酸脱羧酸酶的细菌,其中酶活性最强的为摩根氏变形杆菌、组胺无色杆菌和溶血性大肠杆菌。
食物中*的症状人一旦进食受到致病菌污染的食品,通常会在2至48小时之间出现以急性胃肠炎症状为主的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部分可有发热、腹部阵发性绞痛、粘液脓血便或水样便。吐泻严重者可发生脱水、酸中*,甚至休克、昏迷等。
细菌性食物中*的预防1.注意有效期和保质期:不购买过期食品,不使用包装破损、外观、气味有异常的食品。
2.彻底煮熟食物:烹调前,先将冷藏食物彻底解冻;烹调时,必须将食物(特别是中心部分)加热至75℃或以上,要把食物煮熟煮透。
3.食物煮熟后要尽快进食:食物煮熟后至进食时间不应超过2小时。
4.小心贮存食品:烧熟后食品中心温度保持在60℃以上(热藏),其保质期为烧熟后4小时。烧熟后食品中心温度保持在10℃以下(冷藏),保质期为烧熟后24小时,冷藏保存的食品必须重新加热至中心温度75℃以上方可进食。
5.彻底翻热隔餐食物:没吃完的食物重新烹调时,应加热至75℃以上(特别是食物中心部分)。
6.避免生、熟食品交叉污染:用独立的砧板和刀具处理熟食;曾盛放生鲜的容器未经清洗消*不能用来盛放熟食;熟食不要受到生鲜食品、肮脏物品的污染。
7.经常洗手:每次处理食物前、每次上厕所后,都应用肥皂(洗手液)及清水洗净双手。
8.保持厨房所有工作设备表面洁净:经常清洗和更换抹布,保持砧板干燥不发霉。
9.防止蝇虫鼠类接触食物:把食物贮藏于有紧密封盖的容器内。
10.使用干净安全的水源制备食物或饮用。做好上述工作可最大限度预防细菌性食物中*。
如果发生食物中*,要立即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救治,切不可自行乱服药物,以免耽误治疗。
?马上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