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先,食以安为先”。享受美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乐事,但是,如果不注意食品卫生安全,有时一不小心还会吃成个“食物中*”。上次小编和大家分享了食物标签里的秘密,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谈一谈如何预防最常见的食物中*——细菌性食物中*。
一、什么是细菌性食物中*?
细菌性食物中*是比较常见的食物中*,顾名思义,细菌性食物中*是指人们食用带有细菌或细菌*素的食物而引起的食物中*,是以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为主的急性疾病,严重者可出现抽搐昏迷,甚至死亡。
引起细菌性食物中*的细菌有沙门氏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蜡样芽孢杆菌、大肠埃希氏菌、肉*梭状芽孢杆菌等。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三种常见的细菌性食物中*。
1、沙门氏菌食物中*
沙门氏菌在冰箱中可生存3-4个月,在自然环境的粪便中可存活1-2个月。沙门氏菌最适繁殖温度为37℃,在20℃以上即能大量繁殖。由于沙门氏菌属不分解蛋白质,食品被污染后通常没有感官上的变化,即“看上去”和“吃起来”都没有明显异常。沙门氏菌也不产生外*素,主要是食入活菌引起的食物中*。沙门氏菌食物中*多由动物性食品引起,特别是畜肉类及其制品,其次为禽肉、蛋、奶及其制品。沙门氏菌食物中*的临床表现,症状主要有恶心、呕吐、腹痛、头痛、畏寒和腹泻等,有的还伴有乏力、肌肉酸痛、视觉模糊、中等程度发热、躁动不安和嗜睡,延续时问2~3天。
2、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
蜡样芽孢杆菌生长繁殖的最适温度为28-37℃,10℃以下一般不繁殖,其菌体较耐热,需℃下20分钟才能被杀死。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常见于剩菜剩饭、米粉、甜酒酿、甜点心及乳、肉类食品等。引起该类食物中*的食品常因食用前保存温度较高(20℃以上)和放置时间较长,使食品中的蜡样芽孢杆菌得到繁殖。
发生此种食物中*时,引起中*的食品大多无腐败变质现象,除米饭有时微有发粘、入口不爽或稍带异味外,大多数食品的感官性状正常。
该中*的症状有两种类型:1)呕吐型:以恶心、呕吐、腹痛为主。国内报道的该菌食物中*多为此类型。2)腹泻型: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水样便。此种食物中*发病率较高,预后良好,一般无死亡现象。
3、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
该种中*在我国沿海喜食海产品地区发病率较高;海鱼、虾、蟹、贝类等海产品带菌率很高,是引起此类食物中*的主要食品。该种病菌在30℃-37℃、含盐量3%左右的环境中可迅速生长繁殖,但耐热力较弱,加热至55℃10分钟、90℃1分钟即可杀灭,0℃-2℃经24-48小时也可死亡。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临床表现为发病急,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大部分为水样便,重者为粘液便和粘血便)、恶心、呕吐等,体温一般37℃-38℃。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预后一般良好,大部分病人发病后2-3天恢复正常,少数严重病人由于休克、昏迷而死亡。
二、预防食物中*,重点把好三关
1、慧眼识“材”关
这里的“材”是指食材,即食物。在生活中,人们应该加强对不洁食物的辨别。避免购买腐败、腐烂、变质的食物;应选择正规商家的合格加工制品;一些细菌在食品上繁殖后并不会改变食品的外观、气味,所以不能单纯地以食品是否腐烂、变味来判断能否食用。
2、烹饪加工关
对加工食物应该现做现吃,尽量不要放置过长时间。如果食物变味变馊,应立即停止食用。烹饪加工时注意清洁卫生,厨房的刀具、案板、抹布要经常清洗、消*,生熟分开,避免生、熟食品之间的交叉污染。
3、减少生食关
生肉、乳、蛋和蔬菜等不可避免的带有各种细菌。充分加热是杀灭食物中致病细菌的关键措施。各种食品食用前最好蒸熟煮透,特别是肉类。对于宜生食的水产品(如海蛰)宜用40%盐水(饱和盐水)浸渍保藏,食用前用清水反复冲洗或洗净后用食醋拌渍。
家中所剩的食物一定要及时放入冰箱保存,高温加热后再食用;生吃瓜果前要洗干净,饭前便后要洗手;勿暴饮暴食,可降低胃肠道的正常抗病能力。
江北新区零距离为您报道,欢迎推荐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