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
米酵菌酸到底为“何方神圣”,竟能致一家九口全部中*身亡?生活中还有哪些易致食物中*的隐患?记者就此问题医院营养科主任白芳。
一毫克*曲霉素就能诱发癌症
“这次事件虽然最终被认定为米酵菌酸中*,但专家们在中*者的胃液中和食物中都检测到了*曲霉素,而最初该事件也曾被认定为*曲霉素中*。”医院营养科主任白芳表示,无论是米酵菌酸还是*曲霉素,都是*性极强的致病*素,在生活中时常会遇到,必须加强防范。白芳告诉记者,*曲霉素是指*曲霉和寄生曲霉等菌珠产生的*素。其衍生物质就有20多种,尤其是*曲霉*素B1*性最大,致癌性也最强,其*性是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20毫克的*曲霉素就能致人死亡,1毫克就能给肝脏带来损伤,诱发肝癌。“*曲霉素可致使基因突变,导致肝脏坏死、出血,慢性中*会引起肝癌。”白芳指出,正是因为*曲霉素极强的致癌性,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一级致癌物。“不论是*曲霉素还是米酵菌酸,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存在于发霉的食物上面,尤其是*曲霉素,在自然界中分布尤为广泛。”白芳举例说,玉米、大米等淀粉含量高的谷物,花生、坚果、豆类等油脂含量高的种子类加工品,甚至干鲜果、调味品、乳制品、烟草、鱼虾肉变质霉变后都能检测到*曲霉素。大剂量服用*曲霉素腐败的食品,可以引起急性中*,严重的会危及生命。“*曲霉素严重超标的食物会有苦味,比如我们无意中吃到一颗坏瓜子,会感觉非常苦,这时必须要吐掉,切勿咽下去。”白芳说,不论从食物的外观还是味道上,都能发现*曲霉素污染,所以急性中*致死事件很少发生,“但是很多老人,尤其是农村的老人,他们不舍得扔掉生了霉点的玉米或者是其他粮食作物,长期一定剂量地摄入,会给肝脏造成损伤,诱发肝癌等疾病。”发生食物中*要第一时间催吐
米酵菌酸是一种由椰*假单胞菌污染产生的一种*素。常见于变质的银耳、木耳,云贵地区的吊浆粑、东北地区的酵米面、酸汤子等食品中。“发酵玉米面制品、变质银耳及薯类制品的制作发酵等过程中,如环境污染或者储存不当,易被‘椰*假单胞菌污染而发生食物中*。”白芳介绍说,米酵菌酸和*曲霉素中*后的临床表现相似:进食后2~24小时,轻者会出现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以及轻微腹泻、头晕、全身乏力等症状,重者会出现皮肤*染、肝脾肿大、皮下出血、呕血、意识不清、烦躁、抽搐、休克等症状,甚至带来肝、脑、肾等器官的损害,“因为这些器官细胞中的线粒体对米酵菌酸特别敏感。”白芳强调,特别是米酵菌酸,中*后死亡率高达40%~%,黑龙江鸡西“酸汤子”中*事件中无一人幸免就说明了这一点。“不管是*曲霉素还是米酵菌酸,一旦中*,马上要采取急救措施。”白芳提醒,米酵菌酸和*曲霉素中*都没有特效药,中*者在拨打急救电话等待救援的过程中要积极自救,特别是要第一时间催吐,若身边没有催吐的药物,可用手抠咽部把胃内容物全部吐出来,这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催吐后可口服活性炭,能够吸收一部分剩余的米酵菌酸*素,医院对症治疗。“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不论有没有发病、有没有症状,同患者一起医院进一步观察和治疗。”白芳说。有效预防才是避免中*的关键
生活中,不少人习惯购买并储存大量食物,特别是豆类、谷物、坚果类食品,可能要存放一定时间才能食用完。那么,我们该如何存放食物、如何辨别储存的食物已经变质、防止食物中*呢?白芳表示,对于老百姓来说,除非食物本身出现发霉、异味等明显的变质现象,否则无法用肉眼辨别食物是否变质,只有在实验室中才能检测细菌产生的*素。因此建议大家制备发酵面米食品以及制作家常菜时,需要保证食物无异味产生,原料新鲜,现吃现做,切忌储藏时间过长。存放环境有讲究。“*曲霉素的滋生需要适合的环境因素,比如在33℃左右的温度环境下最易滋生,它喜欢的相对湿度是98%,所以南方湿热地区和北方的春夏季节最容易生长*曲霉素。”白芳提醒,食物一定要尽量存放在低温干燥的环镜中,防止日光直晒,同时还要注意“无氧环境”,在冰箱里存放时,要用食品袋或者保鲜膜密封保存,以免空气进入。冰箱不是保险箱。要注意食物的保质期,冰箱不是“保险箱”,冰箱中存放并不意味着保质期能延长。“一般来讲,肉类的保质期是半年、鱼类的保质期是4个月,面食类超过3个月就不要食用了。”注意挑拣变质食物。生活中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比如看起来挺新鲜的花生,个别果仁却有霉变现象,是不是全部要扔掉?“如果食品中产生了*曲霉素,一定要用人工方法挑选出来,切勿混入,避免误食。”化学制剂去除。家庭用木制、竹制菜板包括木筷,时间久了也会霉变,产生*曲霉素。“小苏打和*曲霉素反应后会生成无*的盐,经常用小苏打清洗菜板,然后再晾晒,可有效去除菜板上的*曲霉素,但是回到酸性环境中后,它还会‘死灰复燃’。”白芳说。莫食“哈喇味儿”食品。“大家常吃的糯米面汤圆,小米或者高粱米制品,马铃薯粉条、淀粉等都很容易滋生细菌。特别是阴雨天气,食物若储存不当,就会大量繁殖椰*假单胞菌,产生米酵菌酸。”白芳指出,如果食物中有哈喇味儿,说明被*曲霉素和米酵菌酸污染了,切勿食用。食用木耳银耳时要小心。除了发酵的玉米面外,最容易产生米酵菌酸的食品还有变质的鲜木耳和鲜银耳。“泡发的木耳和银耳一定要将表面洗得干干净净,隔夜的木耳尽量不要吃。”白芳指出,木耳泡发后不可再隔夜,否则易滋生细菌。此外,泡发后有异味、有黏液的木耳也不能吃。“再如银耳,泡发后花朵较为完整,呈白色或者微*色,弹性好,且无异味,变质后则不太成形,表面发黏且无弹性,菌片呈深*色或*褐色,甚至有臭味,这种银耳是不可以吃的。”白芳提醒市民,要学会辨识,谨防误食。此外,虽然米酵菌酸难以去除,却特别怕日晒,晒两天即可去除变质银耳中94%以上的*素。家庭制备发酵食品要谨慎。近年来发生的食物中*事件多与一些特色的食品有关,如酵米面制作的臭碴子、酸汤子、格格豆等,这些食品的共同特点是需要长时间的发酵和浸泡。白芳提醒,超市购买这类食物时,最好买小包装的,食用前也要先观察一下,看看食物的颜色对不对、有无霉变的味道,还要注意保质期。最后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发生霉变的食品要丢弃掉,发现馒头、玉米面窝头表皮上有霉点,很多人洗一洗或者去掉霉点后继续食用,这是不可取的,肉眼看不见不等于没有细菌滋生。最好的办法就是少储存、及时食用。记者沈建梅
编辑柴慧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