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医
这里没有鸡汤、偏方、谣言、广告,只有可信赖的道家健康养生知识!
四季与养生编辑/中国道医研究院点下面链接六爻占卜预测术玄门正宗,六爻占卜预测术网络公益班招生启告!
一、二十四节气
四季,是古先民在生活之中不断总结出来的,并根据四季的各个时令划分出了24节气。
如图:
二十四节气与季节、温度、降水及物候有密切的联系,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季节的转折点。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是表示最热、最冷的出现时期;白露、寒露、霜降表示低层大气中水汽凝结现象;也反映气温下降程度。雨水、谷
雨、小雪、大雪反映降水情况和程度;惊蛰、清明、小满、芒种是反应物候特征和农作物生长情况。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长期对天文、气象、物候进行观测、探索、总结的结果,是我国劳动人民独有的伟大科技成果,在我国广大农村开展农事活动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一般更适用*河流域一带的农事活动。
十天干与太阳出没有关,而太阳的循环往复周期,对万物产生着直接的影响。
十二地支分别代表自然万物的生、长、壮、老、死各个阶段。
二、四季与人体健康
所谓四季养生,是指养生需要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因时而异,也即是道家学说中的“天人相应”四字。”根据传统医学理论,一年的四季变化体现出‘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特征,而人体的阳气也在不断地变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所以养生过程中四季衣食住行起居作息都应与之适应,做到有节奏有规律地生活,能够和我们的生存环境同步、和谐,才能真正地实现健康。
人们要想健康长寿,首先在精神上必须保持平静、安详,避免过度刺激,不受大喜、大怒、大忧、大哀等不良情绪的骚扰;其次,在饮食方面应该做到定时定量,正所谓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之谓五脏之葆。对于那些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成的食物,切忌贸然人口;复次,居住环境也要力求做到冷暖、干湿适宜,防止“大寒、大热、大燥、大湿、大风、大霖、大雾”的侵袭。
1衣衣食住行,“衣”占首位。因为人类知道穿衣服,象征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那么四季与穿衣有哪些关系呢?
春天,万物萌发,阳气初生。由于经过了一冬天的寒冷天气,有些人在早春略感气温回升变开始脱掉厚重的棉衣,其实这是不对的。因为阴气与阳气交接之时,阳气不固,还很脆弱,身体内阳气这个时候就像小树苗,还很稚嫩,如果过早脱掉棉衣,阳气气很容易损耗掉,所以春天要多捂一会。所以俗语讲:“春捂”。
说完春捂,就要讲讲“秋冻”了,为什么秋天不适宜提早穿棉衣呢?
因为正常来说,我们是要让人体慢慢过渡到冬天的,如果提早穿上棉衣,身体自发的很多防御功能就启动不起来了,所以别让棉衣误导了身体,让身体还处在相对暖和的环境下,这样一旦冬天真的到来,身体还没有做好防御准备的情况下,遇到冷空气,鼻腔与呼吸道、毛孔等血管会积极收缩,使血流量减少,引起抗菌能力减弱,躲在鼻子或气管里的病菌乘机活动,引起咳嗽、打喷嚏、流鼻涕、发热,引发伤风感冒。
另外,穿衣不要领子太低,更不要领子过高,尽量不要穿低腰的裤子。领子太低,尽量选自天然的材质,注意衣服的透气性与保温性,夏天不论多热都不要把胸部和腹部袒露在外,因为胸腹部内是重要脏器。领口、领带过紧会影响颈椎正常活动,从而引发颈椎病,诱发颈动脉窦综合征。紧身服装容易让人产生厌食情绪,穿衣服时过分束腰会增加腹压易患痔疮,而袜口过紧会加重心脏负担。
2食俗语讲:“民以食为天。”吃在中国人看来是很重要的事情,有朋自远方来,请客吃饭、杯筹交错以表我们欢喜的心情。一天三顿饭怎么吃,其实万法离不开自然法,顺应四时最为重要。
1.尽量吃应季的食物,少吃反季节食物。
2.吃饭尽量吃到七分饱,不贪食。
3.不厚味,最好每种食材都能吃出原味来最好,调料要天然、均衡。
4.营养搭配得当,荤素搭配得当,五谷杂粮常吃。“黑色食物入肾,红色食物入心,青色食物入肝,白色食物入肺,*色食物入脾脏”。
5.各个季节的注意事项:
春天易上火,所以要以清谈的食物为主。忌油腻、生冷、刺激性的食物。
夏天酷热潮湿,避免细菌侵入,要多吃清热祛湿、解火败*、含水量高的食物。
秋天,身体要注意“养收”,食物要以润燥益气为主,防止因燥热引起的食欲不振。
冬天寒冷,可适当地增加主食和油脂的摄入,吃些羊肉类温补的食物,少吃螃蟹、海虾和西瓜、葡萄等食物。
3住住包含住所以及起居两方面。从人类早期的有巢穴居到房屋建筑,从庭院到楼房,人们的住房越来越远离自然,不与自然、植被接触。起居上,也越来越不遵循规律,有很多人黑白根本就是颠倒的,早上不起,晚上不睡。孙思邈祖师认为,天道变化与人身之变化几近相同,自然之规律,昼行夜寝,呼吸精气,吐故纳新。人体也一样,白天是人体活动的时间,夜晚则是人体休息调整的期间。而违背规律,则必然引起脏腑机能的的紊乱、新陈代谢紊乱,损害健康,久而久之,亏气亏血,出现记忆减退,神经混乱,甚至脏腑衰竭。
四季的变化,在人体起居上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呢?我们来说说睡觉的学问。
传统养生学认为夜间11点之前一定要休息,切不可熬夜。夜间11点至凌晨1点,这个时间是阳气初升之时,并逐渐增强,一直到中午11点,阳气最旺盛。一到午时,阴气则开始生长,直至夜间11点最为旺盛。所以子午两个时辰对人来说休息是最好的,因为阳气和阴气初生之时都是很脆弱的,在这个时候损耗掉,就很难进行长、化、收、藏,对人体健康就会产生影响,偶尔一次可能影响甚微,但长此以往,就会严重地影响健康。
另外,睡觉的方向也是有讲究的,中国传统养生遵循天人相应,古代的医学家、养生专家认为人的睡觉方向应该随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而改变,提倡“应四时所旺之气而卧”。睡觉方向就是睡眠时人的头脚朝向的方位。在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记载:“凡人卧,春夏向东、秋冬向西。”是说春夏两季睡眠的方位宜“头向东脚朝西”,秋冬两季则宜“头向西脚朝东,而不宜头向北卧”。古人的这一主张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从季节上看,春夏属阳,秋冬属阴;从方位上讲东方属阳,两方属阴。春夏之季阳气升发旺盛,秋冬之季阳气收敛阴气盛,放春夏之季头向东卧是顺应阳气,秋冬之季头向西以顺应阴气,符合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
4行行,就是运动,一天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所以初春天气渐暖,适宜健身活动。但运动归运动,还是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事项。
首先运动要适合自己。这个适合一是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二是运动量要适合自己体质。有些老人清晨跳舞,舞曲过于欢快,节奏过于激烈欢快,其实适合老年人运动的方式很多,比如:步行和体操。
当然,年轻人也不可过度运动,有的人早上跑步锻炼,跑的大汗淋漓,认为汗出得越多越好,实则不然。轻微的出汗,会让我们身体感到轻松、精神焕发,但是大汗淋漓,则会适得其反,精神疲乏。
另外,人们现在出行多是自驾,上楼就是电梯,厕所也在室内了,一年走的路都没有过去人一个月走的路多,常常久坐、久卧、久站,进而引发一些慢性病。古人认为:“久坐伤肉,久卧伤气,久站伤骨。”所以要适当地行走,呼吸新鲜空气,促进机体代谢功能。
其实从衣食住谈养生,意义不在于方法上而在于意识形态的改变。是希望大家认识到养生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涉及到养生文化,随时随地地体现着养生文化。养生文化作为人本关怀的学科将在未来受到人们的热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