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毒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中医治未病四季养生之夏养生
TUhjnbcbe - 2020/9/24 11:43:00

中医历来就重视预防,早在《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尤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未病先防

就是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疾病的发生,关系到邪正两个方面。邪气是导致疾病的重要条件,而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和根据。外邪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治未病,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能力,另一方面要防止病邪的侵害。

夏季养心

夏季阳气外发,阴邪伏于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活跃于人体表象。“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阳相互之争即病,而平衡即治未病,所以夏季养生重在阴阳平衡,这个平衡又是动态的、相对的、变化的。

根据五行学说,夏季养生的重点在于养心,在于精神调摄,保持愉悦而稳定的情绪,勿要大悲大喜,以免以热助热,火上加油。《*帝内经》:“火热为夏,内应于心,心主血,藏神”,所以夏季养生的要点在于温补阳气、养心。

神气充足则人体的机能旺盛而协调,神气涣散则产生病象。七情过激皆可伤心,也直接伤及内脏,影响脏腑气机,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在这个意义上,夏季养神就显得极为重要。

长夏养脾胃

大自然天地万物都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运动变化及规律。长夏,即从夏天生长出来。夏为火,火生土,故长夏属土,主脾胃。

长夏属土,与中医五脏之脾脏相应,而脾恶湿、胃恶燥,湿又有黏滞之性,故长夏多患脾胃病,脾脏升清降浊功能减低,出现食欲不振、乏力、腹泻等症状。脾胃虚弱的人,应及时调理好饮食,营养清淡充足又不增加脾胃负担,建议少食多餐。

当进入盛夏时节,气温高且湿气大,闷热难耐而大汗频出,使人口渴,但要注意不可在饭前大量饮水,更不能喝大量冷饮,反之,极易损伤脾胃,导致慢性脾胃疾病。

长夏又是湿热多雨的季节,从中医学角度来讲,湿和热都是导致人体发病的六邪之一,“湿气通于脾”,所以长夏更应注重保护好脾胃,饮食养生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饮食宜清淡可口、品种多样。脾胃为后天之本,调养宜清热祛湿,健脾和胃。

夏季之“暑”宜养生

夏季三个月,是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之气上下交合,植物开花结果。夏季是人体心火旺,肺气衰的季节,人应晚睡早起,顺应自然,保养阳气。因为夏天太阳升得早,清晨空气清鲜,早起后到室外参加一些活动,对增强体质颇有益处。

暑为夏季的主气,暑为阳邪,其性升散,容易耗气伤津,引发头昏脑涨、失眠心悸、食欲不振和乏力等症状,需要及时补充水分。

1

外暑

即自然界高热的气温,夏季气温高,日光照射足、时间长,在通风不良,身体疲倦,饮水过少的情况下易中暑。

2

内火

即人体气血、阴阳、脏腑失衡而出现的内热诸疾。

心火:可常喝绿豆粥,或用白菊花代茶饮;重者可用莲子加适量冰糖水煎,吃莲子喝汤。

胃火:实火可用牡丹皮、栀子、淡竹叶泡茶喝;虚火可吃梨汁、甘蔗汁、蜂蜜等。

肝火:川贝母捣碎成末,梨2只,削皮切块,加冰糖适量,清水适量炖服。

气郁:宜用陈皮、茯苓,水煎服。此期的饮食调养、起居调摄、运动锻炼等都极为重要。

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中医学预防防治疾病中的特色疗法,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的原则,结合夏季气温高,人体阳气充盛、体表经络气血旺盛的有利契机,通过适当地结合三伏贴疗法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夏季健脾祛湿食物

◎赤小豆:利水消肿

赤小豆属豆科植物赤小豆或赤豆的干燥成熟种子,甘、酸,平,归心、小肠经,利水消肿,解*排脓,用于水肿胀满,脚气浮肿,*疸尿赤,风湿热痹,痈肿疮*,肠痈腹痛。

◎薏苡仁:解*散结

薏苡仁是禾本科植物薏苡的种仁,气微,味微甜,甘、淡,凉,归脾、胃、肺经,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散结,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脾虚泄泻,湿痹拘挛,肺痈,肠痈,赘疣,癌肿。

◎茯苓:健脾宁心

茯苓是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甘、淡,平,归心、脾、肾经,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太源堂倡导自然、关爱、分享、质朴的品牌理念,多年来致力于研发适合当下社会生活形态的保健养生产品,并把这种理念融入到品牌主张中,形成了独特的养生传奇。

太源堂秉承中药萃取、古法秘制,取天然中药材为原料,研发生产符合现代人健康生活方式的天然保健养生产品。

传千年养生学|做百年太源堂

长按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治未病四季养生之夏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