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的炼丹术,很多人都感觉很神秘。其实它脱胎于古代的金属冶炼技术,同时也是制药化学的前身。战国时期,方士们为了迎合皇帝们长生不老的愿望,利用冶金技术,炼制所谓的“灵丹妙药”。
司马迁《史记》中记载,春秋战国时宋无忌、羡门子等方士,懂得仙道,要去海上神山去采长生不老药,同时也有关于秦始皇、汉武帝求仙的记载。然而炼丹求仙并未能获得成功,方士们炼出的丹药非但不能令人长生,反而常常引起中毒。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的动荡,士大夫阶层思想颓废,幻想通过服用矿物药延年益寿,羽化成仙,因此服石之风大起。当时流行的矿物药方是寒食散,由石钟乳、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硫黄组成,称为“五石散”。这个药服用后会出现身体燥热的症状,因此必须“寒衣、寒饮、寒食、寒卧、极寒益善”,故名“寒食散”。当时由于服用寒食散而中毒的人很多,从魏晋南北朝至唐代许多帝王也都因服石丧命。
早期的炼丹术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但在客观上促成了制药化学的开端。古人在炼丹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化学知识,这些知识后来经印度传入欧洲,成为近代化学发展的重要基础。英国著名中国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说:整个化学的最重要的根源之一,是地地道道从中国传出去的。
同时,炼丹术又给中医制药提供了许多新的方法。《神农本草经》中有用水银治疗疥癣等皮肤疾病的记载。葛洪《时后备急方》中用红升丹(氧化汞类丹剂)治疗疮疡。
在中医外科方药中,丹药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过去有谚语说:红升白降是外科家当。
可见丹药在中医外科中的重要性。
古时的丹,都是由炉火锻炼出来的矿物或金属药,用于医药方面一般不能口服。但后世出现有动植物药配制的丸剂、散剂等,也称为“丹”,比如紫雪丹、天王补心丹等,很多都可以口服。这些草药丹在唐代以前的医学文献上是很少见的,直到宋朝的《圣济总录》和《太平惠民合剂局方》中才开始有了记载,但这与古代的丹药有着根本的区别。
中国传统的外用膏药,即吸收了古代的炼丹及丹药之精华。根据《马氏膏丹要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明仁膏药制作技艺”,取百家之长,创立了马氏丹熔法:以往丹药用时,俟丹药炼成,膏药制备后,再行掺药入膏,敷于患处;马氏独创丹熔法,熔丹入膏,使膏丹均能净尽其效,于中原大地当属首功。丹外治有祛腐生肌,生发之效,马氏熔丹入膏,增其药效、交相互补、亦可归经透骨,此法活血化瘀,温经散寒,濡养筋骨,可使营卫得和,沉疴立起也。
著名道医:葛洪(-):东晋时期著名的道教学者和医生。他的一位前辈精于炼丹,将炼丹秘诀传授给了葛洪的师傅郑隐,葛洪从郑隐处继承了炼丹技术,后来又从广东南海太守鲍玄处学习了很多炼丹知识。葛洪的著作很多,其中有著名的炼丹专著《抱朴子》。书中详细描写了炼制金银丹药等多方面有关化学的知识,也介绍了许多物质的性质和物质的变化。例如“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即指加热红色硫化汞(丹砂),分解出汞,而汞加硫黄又能生成黑色硫化汞,再变为红色硫化汞;又如“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就描述了铁置换出铜的反应。葛洪在医学方面的贡献也很大,是预防医学的倡导者。在其著作《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许多当时西方还未发现的传染病。书中所述“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有关天花的最早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