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毒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糖尿病患者,应该是多喝水还是少喝水
TUhjnbcbe - 2024/12/31 18:45:00

糖尿病被称为“不死的癌症”。因为患上糖尿病之后目前是无法治愈的,只能依靠长期服用药物或者打胰岛素维持血糖平稳。

一旦血糖控制不好,很可能会导致多种并发症,也可能会影响到各器官功能,慢慢拖垮人的身体。

糖尿病会出现一个明显症状,就是总是感觉到口渴,但是喝水之后仍然得不到缓解,就需要不断为身体补水,这样才能让口渴的症状得到好转。

糖尿病患者,应该是“多喝水”还是“少喝水”呢?医生告诉您真相

有点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糖尿病最主要临床症状就是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不少糖尿病患者觉得自己本身小便次数就多,如果这个时候再多喝水,那小便次数肯定会更多。

还有些糖尿病人错误认为自己小便次数增多,就是多喝水引起的,为了减轻小便次数增多情况,他们就选择尽量少喝水。

但是需要注意糖尿病患者,尿液增多就会造成体内丢失水分增加,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肯定对身体健康不利。

尿液增多、喝水减少,就会使得血液的黏稠度增加,这不仅仅会引起血糖的升高,而且还会增加栓塞性疾病和糖尿病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根据权威数据,糖尿病患者中,因为饮水不当诱发糖尿病并发症的比例高达15%以上,所以合理为身体补水是非常关键的。

糖尿病患者适合多喝水吗?

糖尿病患者适当多喝水有好处。人体内存在着三种体液,即血浆、组织间液、细胞内液,正常情况下这三种体液之间的渗透压是一样的。

血浆、组织间液、细胞内液渗透压一样有何意义,学过高中生物的朋友估计都知道,液体流动的方向是从低渗向高渗。

如果三种体液的渗透压不同,就有可能造成细胞脱水或者吸水胀破,对于糖尿病患者他们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偏低,会导致血浆中渗透压逐渐升高。

当血糖以及血液中大部分水分,在肾脏进行代谢时,就会造成肾脏小管液,渗透压不断升高,肾脏对水和氯化钠的吸收减少,形成渗透性利尿。

当血糖很高时,就会造成血浆中渗透压明显升高,根据液体从渗透压低的地方流向渗透压高的地方,这种理论细胞内液和组织液的部分水分就会向血浆移动,造成细胞脱水引发糖尿病高渗透性昏迷。

糖尿病患者喝水比较少,很容易造成血液中葡萄糖浓度逐渐增加,这不仅会增加小便次数,还会增加糖尿病急性并发症风险,糖尿病患者本身存在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情况,人体就不能很好利用葡萄糖,人体日常活动是需要能量的。因此糖尿病患者还是应该合理补水。

正常人每天应该喝毫升左右水分满足身体需求,对于糖尿病患者饮水量是没有什么确切答案的,如果小便次数少或者尿量很少,尿液发黄,那么就是喝水不足造成的。

糖尿病怎么控制饮食?

糖尿病患者控制饮食:一方面,是要控制每天摄入的总热量;另一方面,三大营养物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也有一定的比例。

具体来说,碳水化合物主要指的是粮食,每天可以吃-g,根据患者的体型选择,体型超重和肥胖的可以少吃些,每天-g;体型正常的可以吃-g;体型瘦的可以适当再多吃些粮食。

主要指谷类和薯类,尽量粗粮、细粮搭配吃,不喝粥,不喝各种含糖饮料,不吃点心。蛋白质类每天可以吃一个鸡蛋和ml左右的牛奶,每天吃-g瘦肉,尽量吃鱼肉、鸡肉这些白肉,少吃猪、牛、羊等红肉,不吃动物脂肪,炒菜少放油,尽量用植物油;

多吃新鲜的蔬菜,每天可以吃一斤蔬菜,尤其是绿叶蔬菜等深色的蔬菜。如果血糖控制良好,餐后血糖仍在9mmol/L以下,可以在两餐之间吃些不太甜的水果,比如橙子、柚子、猕猴桃、桃子、李子等。

知识拓展——什么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最为常见的糖尿病急症,以高血糖、酮症和酸中毒为其主要表现,是由于胰岛素不足和拮抗胰岛素的激素过多,共同作用所导致的严重代谢紊乱,酮体包括β-羟丁酸、乙酰乙酸和丙酮。

糖尿病加重时胰岛素缺乏,使得三大代谢,即糖代谢、脂肪代谢、蛋白质代谢紊乱。由于血糖升高不能被利用,机体需要供能,脂肪分解增加,产生大量的乙酰辅酶A,经过化学反应生成很多的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这些酮体又是强酸。

酮体过多时,患者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应该给予紧急处理,包括补充水分、调节电解质酸碱平衡、胰岛素应用,以及输液、用抗生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急症,需要紧急抢救,否则危及患者的生命。

查出糖尿病,一定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这样才能帮助更好强健体魄。在服用药物期间也要谨遵医嘱,如果血糖控制比较理想,那么可以在医生建议下减少服药量,但是不要立即停药,否则只会带来更严重问题。

1
查看完整版本: 糖尿病患者,应该是多喝水还是少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