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毒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2岁多孩子脖子被筷子贯穿千万别给孩子玩这
TUhjnbcbe - 2024/12/31 8:57:00
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排名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41227/g1uvead.html

近日,看到一则十分揪心的新闻。

一根20多厘米长的筷子,从孩子的口中插入贯穿喉部从后颈戳了出来,这件事发生在南京,孩子仅2岁9个月。

中午1点多,奶奶像往常一样给孙子准备饭后水果,因为怕孩子手脏,就用筷子插着给他吃。转身便进屋拿东西。

不想,孙子竟边吃边骑着儿童三轮车出去玩。一个不小心,三轮车翻倒,孩子从车上摔了下来,筷子直接插入喉部。

心急如焚的一家子医院就诊,CT结果显示:20多厘米长的筷子从口腔进入,经过咽部后壁,通过颈椎2、3间隙,一直向后直达后颈,几乎戳穿了皮肤。

虽然筷子没有伤到孩子的食道和气管。但不排除可能损伤椎动脉和颈神经,且手术很可能造成大出血危及生命。

幸运的是,经过紧急手术后,筷子被顺利取出,孩子恢复良好。

其实,筷子戳伤孩子的事件并不在少数。

深圳一名3岁幼童被筷子戳伤眼睑。

达州4岁男童在玩耍中不慎跌倒,一根金属筷子直接从口腔经眼眶插入颅脑,插入体内约8cm,进入脑组织内约3cm。

安徽一名2岁男童被20厘米长的筷子刺破软腭,穿过颈静脉孔直插入小脑。

同是妈妈的我每次看到这类的新闻,都觉得异常的痛心。所以,想在此提醒家长们,一定要记住不要给孩子拿尖锐的棍状物品,比如筷子、吸管、硬质塑料管、铅笔、螺丝刀等,特别是孩子处于打闹、跑动及玩耍时。

若是孩子不幸被异物插伤,家长千万不可自行拔出,因为扎进去的异物很可能紧贴、相邻的血管,一旦拔取可能碰伤血管,导致大出血。立即送医救治,才是最为安全保险的措施。

孩子的生命安全是每位家长最牵挂的,然而在生活中,总有一些看不见的“生命杀手”。以下这3类物品家家户户都有,家长们一定要收好,避免孩子接触到。

硬币

孩子3岁前,有一个口欲期。他们会通过嘴巴来试探外面的世界,这会让孩子做出只要手能触及到的东西,都会塞进嘴巴里。而且,还有一个好奇心,他们总在想,这东西吃起来味道怎么样?吃了后会怎么样?

家长稍不留神,有时是虚惊一场,有时是惊心动魄。

9月9日,四川宜宾一名6岁儿童因看到长颈鹿伸舌头卷叶子吃好玩,便在家学起长颈鹿卷食,结果误食硬币,致使眼充血差点闭气。

8月7日,广西南宁3岁女童玩耍时吞下一元硬币,出现剧烈咳嗽呕吐症状,就诊发现硬币卡在食管入口处。

广东相关机构对14岁及以下的儿童进行追踪监测,约10周的时间,结果显示:居家时因误食各种产品而导致的伤害事件同比增长28.6%,多发于学龄前儿童。其中,硬币占误食产品的33.3%;玻璃弹珠、磁铁、积木等儿童玩具及用品占24.5%。

所以,家长们一定要加强对婴幼儿的看护,尤其是1-3岁的宝宝,以防他们随便将东西放入口中。其次,要经常检查玩具的零部件是否松散脱落;尽量避免吃花生、瓜子、果冻等食物。最后,在孩子吃东西时,一定不要边吃边玩闹、跑步。

一旦发生了误吞异物的情况,家长应立即采取Heimlich(海姆立克)急救法,帮助孩子排出异物。

(1)适用于1岁以下的婴幼儿

把宝宝放在手臂上,让宝宝脸朝下(头低屁股高的姿势),虎口托住下巴及肩膀,用另一手的手掌根朝宝宝背后的肩胛骨中间,快速用力地击打,大约3-5下,就能帮助宝宝把异物咳出来。

若仍无反应,则将宝宝翻过来,以头下脚上(倒立)的姿势放在自己的腿上,从宝宝的胸骨与两个乳头连线的交叉点,往下移1.5-2.5公分的地方,以两手的中指或食指快速向上重击压迫。

每压一次手指不要移动,当胸骨回复到正常位置时,再重复压迫,直至异物排出或救护车到达。

切忌将宝宝双脚抓起倒吊从背部拍打,不仅无法排出异物,还可能造成颈椎受伤。

(2)适用于2岁以上儿童及成人

大人用手臂从宝宝后面环抱着他,一只手握成拳,用拇指关节突出点顶在宝宝剑突和肚脐之间,另一只手握在已经握成拳的手上,连续快速向上、向后推压冲击5次左右。如果不见效,隔几秒钟重复一次。这种做法使气道压力瞬间迅速增大,迫使肺内空气排出,使阻塞气管的物体上移并被排出。

对于“宝宝误食”这样的危险事件,预防是最关键的!建议依据宝宝的高度对家中的物品摆放进行一次全面的排查,让“吃”进去的麻烦远离宝宝。

体温计

体温计,几乎是每个家庭都人手一把。玻璃材质的体温计,一个手抖掉地上,可能就支离破碎。

9月24日,陕西西安一名1岁儿童因误食水银中毒。

去年,武汉一名1岁女童把体温计放嘴里玩,结果咬破了体温计,将里面的水银吞下下去。

小小的体温计危害竟如此巨大,主要是体温计中含有水银,也就是化学元素汞。

液态的汞在空气中暴露,常温下即可直接蒸发为气体。一般认为,如果在短时间里吸入高浓度汞蒸气大于1.0mg/m,就会导致急性汞中毒。

急性汞中毒的常见症状有头晕、头痛、乏力、发热等,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昏迷或精神失常。

根据年中美联合开展的关于医疗环境中含汞产品及废物的项目报告。

一支水银体温计打碎后,如果汞全部蒸发,可使一间15平方米大、层高3米的房间空气汞浓度达到22.2mg/m,高于国家规定的最大容许浓度0.01mg/m。

而人在汞浓度为1.2-8.5mg/m。的环境中,就会很快中毒。

挥发到空气中的汞一旦被人体吸入,会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各器官组织,还可以通过血脑屏障,损坏人的中枢神经系统。

因此,体温计打破后,应立即开窗通风,再用湿润的棉签或胶带粘住水银珠,放入密封口容器,并标明“废弃水银”再扔进“有害垃圾”桶中。

而最好的办法是防范于未然,平日里,家长使用完体温计,要尽量放在孩子接触不到的地方,或者直接锁进柜子里,同时教育宝宝不要把体温计当玩具。或者直接改用电子体温计。

取暖设备

在很多人看来,烫伤是被开水、滚油等高温物品造成的伤害,事实上,低温也可能导致烫伤随着气温走低,热水袋、暖宝宝、取暖灯等取暖“神器”也派上用场,低温烫伤发生率也悄然升高。

据不完全统计,冬季,是低温烫伤高发季节,所占比例达1/3。其中,婴幼儿、老年人是低温烫伤的“高危人群”。

12月16日,江苏常州的黄老太睡觉时用热水袋暖脚,结果被烫伤。起初,护工以为只是水泡并不严重,也没在意,直接用土方法治疗,谁料皮肤感染发炎致溃烂。

去年1月份,一位妈妈因怕7岁女儿睡觉冻着,每晚睡前准备好热水袋,还特别加了冷水,外面包好放进被子给女儿捂脚,结果一早起来发现,孩子脚上被烫出了水泡,自行处理后,20天仍不见好转,情急之下求医,才知道这是低温烫伤。

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烫伤。

低温烫伤是指身体长时间接触中等温度(一般指44℃—50℃)的热源,造成从真皮浅层向真皮深层及皮下各层组织的渐进性损害,损伤程度与接触时间成正相关。

有研究表明,当49℃的热源持续接触皮肤3分钟,可导致表皮损害,超过9分钟表皮将坏死;44℃的热源持续接触皮肤6小时,将导致皮肤不可逆损伤。

虽这类烫伤的创面面积小,疼痛感并不明显。早期大多只是红肿、水疱、脱皮、发白等症状。

但实际可能损伤深至皮下组织、肌肉等。严重者甚至会造成深部组织坏死,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发生溃烂,长时间难以愈合。

那么冬天如何安全、有效取暖呢?

(1)橡胶材质的传统热水袋

不可灌开水,也不要将水装得太满,倒至热水袋的2/3就行,将剩余的空气挤掉,没有空气便于热量传导,发挥供热作用。热水袋外面最好用布包裹隔热,使热水袋不直接接触皮肤。如果用热水袋暖被窝,入睡前最好取出。

(2)电热毯

睡觉前1-2小时打开电热毯,睡觉时再关掉电源,一定不要一整晚都开着电热毯睡觉。而且人体不要直接接触电热毯,中间应隔着一条床单或毛毯等,防止电热丝来回揉搓受损。

注意安全使用年限。按照相关标准,建议5年之内换一次新的电热毯,超出使用年限,电热毯的电热线保护绝缘层可能老化、开裂,其绝缘性能会下降,容易出现安全隐患。

(3)取暖器

取暖器要离身体至少1米,并经常变换取暖器的位置,长时间、单一部位烘烤可能导致低温烫伤。不要在电暖器上覆盖物品,远离燃烧物,背面离墙保持20厘米以上距离,离家具、窗帘等易燃物品的距离应更大一点,以免发生火灾。

如果被低温烫伤第一时间应用流动的冷水冲泡,直至创面无痛感。且不要在创面涂抹草药、紫药水、牙膏等,这些都可能会造成伤口细菌感染、加重烧伤深度。

据统计,中国每年至少有约万儿童受到各种形式的意外伤害,意外伤害高发年龄集中在4岁以前。安全事故是儿童致命的头号原因,而61.2%的儿童意外伤害发生在家里!

家,本来应该是温馨安全的,但却成了意外频发,甚至夺走孩子生命的地方。

孩子缺乏安全意识、协调性不够,尤其是3岁以下。活动一定要在家长的严密监控下,奔跑、玩耍时,手上一定不能拿尖锐物品,也要注意地上是否有尖锐物品。

同时,家长也需学习安全防护知和提高安全意识,严密排察家中“潜在危险”物品,或放置高处,或锁进柜子,将一切可能的危险扼杀在摇篮之中,这是最有效的安全措施。

愿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1
查看完整版本: 2岁多孩子脖子被筷子贯穿千万别给孩子玩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