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毒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直击首个万人方舱首家帐篷方舱新冠重症
TUhjnbcbe - 2024/12/24 16:10:00
昆明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www.zgbdf.net/m/

医院建设,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仁济”经验;直面新冠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挑战,医院保障新冠重症患者救治;守护疫情防控期间的生命线,保障百姓日常诊疗……战疫当前,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仁济人奋勇前行的身影。

“我们一定要坚定、坚信、坚韧,从容、淡定、自信,专业、敬业、科学地完成此次任务!”伴随着上海交通大医院党委书记、医疗队领队郑军华的宣誓词,医院名医疗队员开启仁济人的守“沪”之路。

拓荒大型方舱:一日创下收治余人记录

上海本轮疫情暴发后,医院作为尖刀连、排头兵,探索医院的建设及运营。

刚抵达世博展览中心,医疗队便接到任务——需在24小时内完成将大型场馆改建成符合医院。改建工作包括三区两通道的设置、第三方人员培训、信息系统优化、病区改建、物资保障、安全隐患排查、床铺布置、药品及应急抢救处置等,并进行大批量患者模拟收治演练。经一晚上彻夜不眠的调整,医院于3月26日上午10时收治首批患者,一日内创下收治余名患者的记录。

运营初期,医院内开设专病门诊,对少儿、青年、老年等不同年龄者开展多样的人性化服务,如患者共同庆生、为患儿送礼物、提供书桌等,并将这些经验“传授”给后续开舱的医疗队。4月3日上午9点30半,首批患者出舱,意味着医院7日内完成收治、治疗、出院的全流程,成功地把这家大型方舱“转”起来。

4月5日,根据上级指示,医院由国家医疗队接管,为尽可能减少因更换医疗队产生的影响,担任医院总指挥的医院党委书记郑军华与管理团队连夜修订《世博集中隔离收治点工作制度》,医院的经验凝练成册,形成“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仁济经验,并与后续医疗队进行两天的交接工作,精确到每个患者。

未及休整,医疗队马上投入下一个战场。郑军华率一支管理团队赴新医院;还有一支整建制医疗队前往静安区加入区级医院运行工作。紧接着的4月15日,仁济医疗队第三次“拓荒”——奔赴上医院开展筹建及收治工作。

上海国际赛车场方舱作为首家“帐篷式”医院,开辟张床位。“如果说世博医院,国际赛车场就属于‘白手起家’,管路、排污、分区等都是全新建立的。”医院驻上医院领队、医院宁波医院副院长樊翊凌说。

国际赛车场周边较为空旷,条件较其他改造型方舱更艰苦,当遇到降雨、大风、高温天气时,患者居住体验难免受影响。

“硬件”不足“软件”补,仁济医疗队从物资供给入手,在病区设置电扇、灭蚊灯、驱蚊水、雨伞、一次性雨披、毛巾、20合1零食大礼包等各种物资,如在运作中发现患者有其他共性问题需求,及时采购保障。每个病区还设置了移动式浴室,解决患者洗漱需求。

从医院到新医院、医院,再到上海国际赛车场方舱,医院医疗队的队员根据上海市统一调配,分散在市内各大方舱,毫无保留地将前期形成的仁济经验推广到各个角落。

直面危重症救治:多线支援,一次次挽回生命

本轮疫情发生以来,重症患者救治牵动人心。新冠医院是守护这类人群的最后防线。

3月以来,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医院、医院南部院区相继转为新冠医院,医院的多支医疗队伍先后支援和驻守三家医院开展救治工作。医护团队群策群力,一次次从死神手下挽回鲜活生命。

医院南部院区于4月7日正式转为医院,开始收治有基础疾病的新冠患者。每天接收来自世博、新国博两大方舱及浦东新区、徐汇区两区区属医院的重症患者。

4月28日深夜,新冠患者刘女士(化名)被由方舱紧急送来。刘女士意识模糊,神志淡漠,即刻收入ICU病房。血生化检查提示:PH值、血钾极低,且血糖高,血酮体检测呈阳性,随时有生命危险。重症团队迅速将患者送入ICU,急诊内科副主任医师周巍、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姚玉龙共同救治,第一时间进行深静脉穿刺、开放静脉通路、快速补液、控制血糖、积极补钾等一系列措施。经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朱铭力诊断,刘女士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在重症医学科、急诊科、内分泌科、麻醉科等多科协力下,经两天两夜抢救,刘女士病情逐渐好转,于5月3日转至普通病房继续接受治疗。

每天下午2时,在南院医院会议室内,由医院院长、南部院区医院专家组组长夏强线上坐镇,多学科专家集体进行危重病例讨论,精准制定“一人一策”。

由重症医学科、急诊科、呼吸科、心脏科、外科、麻醉科、感染科、神内科、肾脏科等多学科专家组成会诊团。病例讨论中,也起到危急重症预警、重点患者早筛的作用。多学科专家会诊讨论机制,有效保障了重症患者救治率。

血透患者赵先生(化名)送至南院医院时已有近一周未做血透,且处于无尿状态,体重增长近6公斤,同时伴有胸闷气急症状。肾脏内科主任顾乐怡会诊后判断,患者主要病因是心力衰竭,病人经连续透析后,情况明显好转。截至5月4日17时,南部院区(医院)在院重症患者人数65人。

护航日常诊疗:多措并举疏通百姓就医堵点

疫情期间,民众就医怎么办?医院发挥多院区优势,多措并举疏通百姓就医堵点。

此轮疫情以来,医院东院的急诊量一直处于高位状态,日均80-辆救护车,最多的一天救护车达辆,为往常数倍。对来自封控小区的患者,急诊门口开辟了危重患者缓冲区,用以接收封控小区和暂不能排除阳性的患者。

对有血透、孕产、肿瘤、心血管疾病就医需求的普通患者,医院秉持“生命至上”的理念,开辟绿色通道,解决特殊群体的急难愁盼需求。

3月12日,医院肾脏科开放上海首家“应急血透室”,设计出一套“管控病人临时透析方案”,在保证管控区患者血液透析需求的基础上,做到让管控病人、常规病人、临时病人全程隔离,降低疫情扩散风险,已累计完成例次治疗。作为首家“居家血液透析”技术准入单位,医院肾脏科通过互联网指导患者进行居家血透,守护患者的“肾”命线。

3月中旬,正值封控中的医院为一名出现早产征兆的孕30+5周,伴低置胎盘和多种妊娠并发症、产前出血的高龄双胞胎产妇完成紧急剖宫产手术,母子三人平安。为及时了解特需门诊多名孕产妇的情况,医院妇产科林建华教授第一时间建

1
查看完整版本: 直击首个万人方舱首家帐篷方舱新冠重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