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儿科黎雯蒂
近几天,有不少家长私信反应宝宝出汗的问题。
说宝宝非常爱出汗,刚给他擦完没多久又是满头大汗。问这样到底正不正常?
事实上,在门诊,也经常会有家长咨询宝宝多汗的问题。
儿科医生们最常给到的答案就是:
孩子天性活泼好动,并且又代谢旺盛,皮肤含水量大,微血管分布较多,植物神经发育不成熟,所以出汗比成人多。
当然,家长们会说,道理我都懂,但就是不放心!
那今天,我们就来深入聊一聊——
宝宝多汗到底怎么区分它是正常还是异常的?
一、宝宝多汗的两种类型
宝宝多汗无非就是两种情况,
一种是正常情况,另一种是异常情况!(这不是废话嘛)
正常情况,称作生理性多汗;
而异常情况。则是病理性多汗。
大部分情况下,宝宝多汗都属于生理性的,极少数情况是病理性的。
下面,我们就针对两种情况一一来详解:
1、生理性多汗:
是指宝宝身体健康、发育良好,无任何疾病引起的出汗。
因为小儿处于生长发育期,机体的代谢非常旺盛,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对刺激比较敏感,一点兴奋或刺激就很容易多汗。
活动、进食、气温过高、衣被过厚、哭闹、恐惧、紧张等因素,等能造成宝宝生理性多汗。
需要注意的是,新生儿因为汗腺发育还不成熟,所以很少出汗,如果环境温度过高、衣被过厚等,可导致新生儿高热,产生捂热综合征。
2、病理性多汗
这个由于宝宝患有已知或潜在的疾病而引起的出汗,
多表现在安静和睡眠的情况下多汗。
很多疾病都可导致多汗,常见的有以下6类:
⑴、感染性疾病:
血吸虫病、脓毒症、感染性休克、脊髓灰质炎前驱期、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伤寒、疟疾、肺炎、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等;
⑵、营养缺乏或代谢性疾病:
营养不良(II-III度)、活动性佝偻病、尿毒症、维生素C缺乏症等;
⑶、风湿性疾病和免疫性疾病:
风湿热活动期、类风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⑷、药物和中毒:
毛果芸香碱类、麻黄碱、抗组胺药、解热镇痛药、有机磷或无机磷机磷中毒等,均可引起多汗;
⑸、神经精神和内分泌疾病:
如低血糖症、糖尿病、甲亢、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等;疼痛、脑损伤、脊髓损伤、家族性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
⑹、其他:
血管舒缩障碍所致的晕厥、心力衰竭、嗜铬细胞瘤、神经细胞瘤、间脑综合征等。
二、如何区分生理性还是病理性?
1、看
不同年龄段的多汗病因各有不同。
比如婴幼儿多汗应注意活动性佝偻病;
而大一些的孩子多汗应特别注意排除甲亢、结核病、寄生虫感染、风湿热等。
2、看
●全身性多汗:要注意甲亢、感染性疾病、风湿热、低血糖症等;
●单侧多汗应注意对侧脑肿瘤、脑出血、脑炎等颅内病变;
●下半身多汗或一个肢体多汗常为横断性脊髓灰质炎等;
●手足掌心多汗,可能为体质性;
●头部多汗,多见于佝偻病或正常小儿。
通常有一些孩子,全身出汗比正常人多,比如冬天吃饭时头面部明显多汗,特别是鼻尖有汗珠;
有的手足心出汗多,紧张或书写时可见手掌多汗,但无任何其他症状,检查排除了有相关疾病的,
则为体质性多汗,可能有家族倾向。
3、看
人体很多生理或病理活动都有一定节律性,比如很多激素分泌有明显的昼夜节律。
不同时间多汗的病因可能不同,如晚上入睡后多汗,深睡后汗逐渐减少,应注意活动性佝偻病;
如果在白天或清醒的时候出汗不多,而下午或睡眠中多汗、通宵多汗,多见于结核病或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
如果空腹时多汗,应注意低血糖引起的多汗;
进食时多汗,多为生理性或体质性。
4、看
多汗伴有枕秃、肋骨外翻、O形腿、方颅等骨骼改变,考虑佝偻病;
多汗伴低热、食欲减退、消瘦、慢性咳嗽者,应怀疑结核病或其他消耗性疾病;
多汗伴有骨关节游走性肿痛和心率增快者,注意风湿热;
多汗伴突眼、脾气暴躁、消瘦、兴奋者,应注意甲亢可能。
5、看
应注意过往病史,看是一直多汗还是近期才有的多汗。
并做初步检查排除导致多汗的常见疾病,比如查PPD试验(结核菌素试验)、血钙磷、碱性磷酸酶、血沉、血维生素D及摄X片等。
五、最后总结几点
1、小儿多汗多为生理性,注意去除外因;
2、对于病理性多汗,最重要的是明确病因,然后去除病因,治疗原发病是最根本的治疗措施;
3、此外,如果流汗较多,应注意加强护理,勤洗澡、勤换衣服、保持皮肤皱褶部位干燥,避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