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气候变暖,山野林间长出不少野生菌,引得广大市民纷纷采食。虽然各大媒体每年都会做关于预防野生菌中毒的宣传,可每年还是会有一些中毒事件发生。2月23日,七星关综合广播FM91.2《健康合伙人》栏目邀医院急诊科主任陈丽做客直播间,为大家科普有关于野生菌中毒的防治知识。
“野生菌中容易夹杂着有毒的菌种,一旦误食可导致食物中毒甚至死亡。食菌中毒者绝大多数都是胃肠炎型轻度中毒,临床表现为剧烈恶心、呕吐、腹痛等。还有少数为神经精神型,临床表现为头昏、恶心、呕吐,然后出现烦躁、谵妄、幻视等症状。如果中毒严重,对人体损害极大,会引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或导致休克甚至死亡的肝坏死和溶血性的中毒。”陈丽介绍,食毒菌后胃肠炎型中毒表现较为普遍,约占80%。进食黄粘盖牛肝菌、黄粉末牛肝菌、苦粉孢牛肝菌、毒红菇、臭黄菇、腊伞、月光菌等毒菌后的10分钟至2小时内会出现胃肠炎型中毒;食用俗名“红见手”的褐黄牛肝菌会出现神经精神型中毒表现;食用白毒伞、毒伞、毛柄白毒伞、鳞柄白毒伞等菌类会出现溶血性中毒,此类毒菌误食后死亡率极高。
“如何辨别野生菌尤为重要,大家在采摘或食用前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看生长地带,可食用的无毒蘑菇多生长在清洁的草地或松树、栎树上,有毒蘑菇往往生长在阴暗、潮湿的肮脏地带;其次看颜色和形状,有毒蘑菇菌面颜色鲜艳,有红、绿、墨黑、青紫等颜色,特别是紫色的往往有剧毒,并且菌盖中央呈凸状,形状怪异,菌秆上有菌轮,菌托秆细长或粗长,易折断,采摘后易变色,分泌物稠浓,呈赤褐色,味道刺鼻,撕断后在空气中易变色。无毒的菌类分泌物清亮如水(个别为白色),菌面撕断不变色,菌盖较平,伞面平滑,菌面上无轮,下部无菌托;最后可以用葱或者大蒜等进行测试是否有毒,在采摘野蘑菇时,可用葱在蘑菇盖上擦一下,如果葱变成青褐色,证明有毒,不变色则无毒,或者在煮野生菌时,放几根灯芯草、些许大蒜或大米同煮,蘑菇煮熟,灯芯草变成青绿色或紫绿色则有毒,变黄则无毒,大蒜或大米变色有毒,没变色则无毒。”陈丽表示,尽管很多人都知道如何辨别野生菌,依然会因为误食野生菌而中毒,因此,不要购买和采摘自己不熟悉的菌类,不要在环境受到污染的地方采摘野生菌,对购买和采摘的能确定为无毒的野生菌不要全放在一起炒,因为种类不同的野生菌混炒容易发生化学反应;加工野生菌的时候一定要煮熟,以减少中毒发生的可能性,吃菌时不要喝酒,有的野生菌虽然无毒,但含有的某些成分会与酒中所含的乙醇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毒素引起中毒。
那么吃完野生菌后,如果感到不适,该怎么办呢?陈丽说:“吃完菌后如有恶心、头晕、呕吐、看东西不明或幻视、幻听等症状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医院治疗,万一来不及就医,应立即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然后用筷子、手指、汤勺等硬质物刺激其咽部,帮助呕吐,尽快排除体内尚未被吸收的残菌或减缓有毒物质的吸收,从而减轻中毒程度,防止病情加重。催吐后让患者饮用少量盐糖水,补充丢失的体液,防止中毒者脱水导致休克。若患者已经昏迷,切记不要强行向其口内灌水,以免发生窒息。”
陈丽提醒,医院急诊科每年都要抢救因食用野生菌中毒的危重病人,因此为了生命安全,不要随意采摘及食用野生菌。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通讯员顾晶璇
编辑蒲曾勇
编审林全举
终审黎秀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