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谱新篇
9月8日,新疆红满疆饮料食品有限公司的果蔬深加工项目在吐鲁番市高昌区开工奠基。“该项目的开工建设,标志着吐鲁番农业产业化发展又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必将推动葡萄产业进一步发展。”吐鲁番市*协副主席、市委副秘书长、葡萄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家斌笑着说。
中国论文
吐鲁番市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只是自治区农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作为农牧业大区,自治区已从最初成立时生产落后、经营粗放、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状况,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和甜菜、油料、果品、畜产品的重要产地。畜牧业从草原畜牧业到现代畜牧业、从生产到经营、从体制到机制、从山区到平原、从牧区到农区均发生了深刻的蜕变。
农业结构日趋完善
上世纪80年代以前,新疆还戴着吃调进粮的“帽子”,如今,全区人均占有粮食保持在500公斤以上,已经由缺粮区变成了余粮区,除自给有足外,还可少量销往内地省区,“区内平衡、略有结余”的粮食生产*策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尤其是近5年来,全区通过技术推广、*策引导,不断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在特色林果业快速发展、粮食比较效益不断降低的情况下,实现了连续七年增产丰收的好成绩。2014年,全区粮食总产量达到1414.47万吨,比1955年增长9.62倍。
60年来,新疆农业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在粮食生产稳步发展的基础上,以棉花、番茄、辣椒为代表的特色经济作物已占年总播种面积的55%,实现了“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草”三元结构的转化。
60年来,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电力、交通、通讯建设得到加强,产业发展与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继续增强。特别是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加快推进,截至2014年,全区节水灌溉面积累计达到2370万亩,较2009年增加1776万亩,居全国首位。
现在,新疆正在构建“接二连三”的农业全产业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联动发展,进而推进新疆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
农业产业体系逐步形成
1955年,新疆只有拖拉机327台,如今,播种机、收割机、除草机等农业机械化装备,早已成了农民种地的“常规武器”。
现在,全区农机总动力2338.37万千瓦,比1956年增长657倍。大中小型拖拉机74.12万台,比1955年增长2266倍,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83.5%,名列全国前列。番茄、甜菜、辣椒等区域性特色作物收获机械化已进入加速推进阶段。
60年来,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电力、交通、通讯建设得到加强,产业发展与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继续增强。特别是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加快推进,截至2014年,全区节水灌溉面积累计达到2370万亩,较2009年增加1776万亩,居全国首位。
随着近年来我区城乡统筹稳步推进,乡镇企业异*突起,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到2014年,全区农产品加工业实现总产值1600亿元,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产值占轻工业产值的比重在85%以上;乡镇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900亿元,全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11007个,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户262万户,有效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目前,自治区正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围绕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强化农业基地建设能力、科技支撑能力、加工转化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建设,加快农业体制机制创新,发展节水型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构建具有新疆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农业持续稳步健康发展。
畜牧业从传统走向现代
新疆有8.6亿亩的广袤草原,是全国第三大牧区。改革开放之初,自治区全面推行草场、牲畜双到户的生产制,畜牧业走上了以家庭自主经营为主、市场化运行的发展轨道。然而,牧业经济单一,多数牧民沿袭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使得草原生产力退化、草场载畜量下降,同时牧区人才奇缺等一系列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新疆畜牧业的发展。
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为探索畜牧业发展之路,全区在各地实施了牧民定居工程,并投资19.4亿元开展定居兴牧骨干水源工程建设。截至2014年年末,全区累计实现游牧民定居21.7万户,定居率达78.7%。
与此同时,自治区*委、自治区人民*府还以“改造提升传统畜牧业、开拓创新现代畜牧业”为方向,全力推动畜牧业生产方式由粗放、低效的单一化生产向规模、高效的产业化经营转变。全区从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入手,先后筹集4500余万元,对牲畜品种改良冷链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优化和完善。
针对草原生产力退化、草场载畜量下降等问题,2010年,国务院决定在新疆等8个主要草原牧区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5年一个周期。中央财*每年安排134亿元,对草原禁牧实行补助,对草畜平衡实行奖励,对牧区人工饲草料生产和牲畜品种改良等实行生产补贴。
2011年6月,新疆率先在全国启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草原禁牧1.515亿亩。并结合草原禁牧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不同草原类型禁牧的补助标准。
到2014年年末,全区累计实施草原围栏2.147亿亩、草原补播改良5461万亩、人工种草面积达1186万亩,累计核减转移牲畜870.18万只,实现了天然草原草畜平衡管理;完成牧草良种补贴面积1963.072万亩,牧民生产资料综合补贴27.58万户,牧民户均*策性收入6064元。草原生态恶化趋势基本得到遏制,天然草原综合植被覆盖率达到40%,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牧草产量较2010年分别增加44%和14%。那拉提、天池、巴音布鲁克等重点水源涵养区禁牧成效显著,为天山申遗成功提供了支撑。
从品种改良到*策扶持再到规模化养殖,从游牧到定居兴牧,新疆养殖业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肉羊肉牛产业加快发展,全区新增500万只肉羊综合生产能力,牛羊肉价格稳中趋降。奶业、猪禽产业稳定健康发展,从猪肉调入省成为调出省,禽肉及禽蛋产量年均增幅达到10%以上。
天山南北,大美新疆。新疆现代化农牧业凭着一股后发赶超的韧劲,砥砺前行、惊喜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