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言票据信托将被禁引热议 可能出现兑付风险
监管层已电话通知暂停
所谓票据信托产品,其主要以银行承兑汇票为投资标的,信托公司成立信托计划募集资金,持票人将未到期的票据债权打折转让给信托公司,从而获得信托计划委托人的资金,待票据到期,信托公司向出票人或者背书人收回资金,其中打折的幅度包含信托产品的收益和相关费用。简而言之,就是持票人向信托公司申请贴现。
统计数据显示,去年上半年,信托公司发行的票据类信托产品仅为6只,但从7月以后票据信托产品的发行开始 爆发 ,截至2011年12月末,投资于票据的信托产品数量已超过352款。目前,票据信托规模尚无确切的统计渠道,业内预计票据信托存量在2000-3000亿元。
随着中国信贷规模紧缩,企业贷款不易,直接刺激了票据资产通过集合信托资金计划流转,从而使票据类集合信托数量大幅增长,引起市场和监管层的关注。去年6月、7月银监会连续加强了监管力度,在下发《关于切实加强票据业务监管的通知》后,又对银行发行的票据资产类理财产品进行点名批评。
去年12月,银监会高层在 2011年中国信托业峰会 上对65家信托公司老总 吹风 ,称票据信托业务 至少是不妥。 银监会认为, 不妥 之处在于,该业务与银信合作类似,可以帮助银行变相绕开信贷规模管控,信托公司充当的是一个 通道 角色,在合规性上也存在瑕疵。
然而,监管的 苦口婆心 似乎并未奏效,为了应对新的监管措施,银行便通过信托公司发行信托计划产品,由信托公司购买 企业持有的或银行通过贴现或转贴现持有的票据资产或其收益权 ,即信托公司不具备票据贴现资格,改用信托计划投资银行承兑汇票的收益权的方法来变相实现为客户融资的目的。
此前,银监会曾酝酿通过提高票据信托业务的风险系数达到限制规模的目的,但出于对信贷规模管控再次失效的忧虑,最终采用了直接叫停的方式。今年1月,银监会和各地银监会陆续电话通知各家信托公司,要求从当月11日起全面暂停票据信托业务。
企业变相融资逃避管控
分析人士认为,由于银信合作票据信托此前并未被纳入信贷规模中,如果上升到一定规模,企业纷纷借道票据信托变相融资,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家的信贷调控带来影响。 去年宏观调控信贷规模控制在7.5万亿,因银信转让、票据、信贷资产转让等业务把信贷资产从表内转到了表外,监管层认为,这些做法变相逃避信贷管控,扰乱了宏观调控,其中信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与此同时,大量票据业务违规行为在隐秘进行,不少信托公司利用会计系统漏洞,不将票据贴现计入银行表内,以此帮助部分银行腾挪信贷规模。 这样造成的结果是,银行不仅可以通过票据信托赚得中间利润,还可以通过多次贴现操作释放信贷空间。
根据中金公司此前的一份报告测算,截至2011年三季度末,全社会承兑汇票余额为6.5万亿元,同期贴现余额仅为1.5万亿元,占承兑汇票余额的比例为23%,显著低于历史正常年份的69%,或有近3万亿元资产没有体现在银行的表内贷款科目。2011年全年新增信贷为7.47万亿元,潜在表外信贷规模占全年信贷的比例非常大。
不过,亦有相关信托公司人士认为,银行在开票的时候,相应的社会总信用就已经增加。此后,票据收益权的转让并不增加社会总信用,因而,如果监管当局要控制社会总信用和社会融资规模,应该严管开票环节,而不是票据的转让环节。而且,与银行相比,信托公司不具有货币派生功能,在票据信托业务中,货币派生过程到信托公司就 戛然而止 。
另外,中小企业普遍靠票据融资,票据信托有助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降低融资成本。目前,大量银行承兑汇票事实上已经脱离真实的贸易背景,成为单纯的融资工具。广为盛行的模式是,银行先为企业贷一笔款,又要求企业 分文不得动用 ,全部存回银行作为保证金存款,然后银行开出100%保证金的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再找其他银行贴现。在信贷额度紧张的情况下,银行不愿提供贴现,或者贴现利率极高。在这种情况下,票据信托相当于引导社会资金为持有票据的中小企业提供了融资。
中国利得财富管理研究院指出,尽管央行今年开始适度放松货币*策,但是目前来看还是偏紧缩的,企业的融资需求也比较大。信托有私募性质,相比于银行理财产品来讲监管可能会宽松一些。票据类信托流动性比较好,这会受到部分对流动性要求比较高的投资者的青睐。
票据信托可能出现兑付风险
对于叫停票据信托的影响,虽然多数市场人士均表示,这一*策对银行的影响更为直接,对于信托公司的影响并不算很大。但对于信托行业风险而言,信托产品必须遵守刚性兑付原则,即每一家信托公司的每一个产品都不能出现风险。
有统计表明,在去年10月份以前成立的票据类信托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为6.61%,而10月份以后成立的相关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则达到了7.55%,个别产品年化收益率甚至高达9%。而在财汇金融统计的12只推介中的权益类投资信托产品中,最高预期收益率达到10%,最低的也有7.5%。
虽然相对而言,票据信托的风险比较低,但也有分析认为,承诺高收益的票据信托产品在存续期内如果贴现利率下降,这些产品很可能出现兑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