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血糖波动有5大
糖尿病的主要特征就是高血糖,而血糖的数值是大家是为敏感的,在我们控糖生活中,很多人判断血糖控制好不好的指标,就是血糖的数值,这确实很重要,但是只看血糖数值并不完全对,除血糖值外,血糖间的差值也非常重要,差值越大说明血血波动厉害,而波动大的血糖对人体的血管损害更大,更容易引发并发症。所以血糖波动大不大这件事,糖尿病人一定要明白。并及时处理,以免过大波动的血糖损伤血管引起并发症!
一、糖尿病人血糖控制怎样才算平稳?
我们的血糖是一直在变化的。
吃饭后血糖升高,餐后随着时间延长,血糖逐渐降低。
血糖最高点多出现在早餐后1小时,而最低点出现在凌晨2~3点。
正常情况下,一天内的血糖波动幅度小于2~3mmol/L。每天与每天之间的平均血糖波动幅度一般在0.8mmol/L以内。
二、糖尿病人血糖控制到多少合适呢?
1、老人儿童适当放宽
老年人神经反应较迟缓,容易发生“未察觉的低血糖”,即血糖虽然很低了,但没有心悸、冷汗等症状,有可能直接造成低血糖昏迷。所以,老年人控糖不宜太严。对于儿童,尤其是6岁以下者,由于机体反馈系统不健全及缺少对低血糖的认知,常发生低血糖,且不能准确表达。很多研究报告指出,低血糖会引起儿童智力受损,因此儿童控糖不必太过严苛。
2、年轻的糖尿病患者严控血糖
年轻的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好,出现并发症只是早晚的问题。长期高血糖,将严重损害血管功能和全身各脏器供血与营养,还会诱发高血压等问题。因此,年轻的糖尿病患者应尽量将空腹血糖控制在6.1毫摩尔/升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低于8毫摩尔/升,糖化血红蛋白小于等于6.5%。
3、非急诊手术的糖尿病患者血糖也要控制好
血糖对接受手术的患者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高血糖会降低自身免疫力;其次,血糖过高,术后创口难愈合;最后,手术会使患者精神紧张,创伤和麻醉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可加重病情。
凡是突发或意外事件导致的短时间血糖升高,如手术、严重感染、创伤等,应尽快将血糖降至正常,以解除高血糖*性,同时应避免迅速降糖导致的副作用。
三、血糖控制不好的危害是什么?
血糖不稳波动大更加会伤害血管,可能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
1、引起消瘦乏力、精力不济
糖尿病人血糖升高,尿糖排泄增加。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及胰岛素抵抗,血中的葡萄糖不能被转运至细胞内被人体代谢利用,能量产生严重不足,导致病人疲乏无力、萎靡嗜睡,工作能力及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2、免疫力降低,容易继发感染
由于患者处于高糖状态,脂肪、蛋白质过度分解及营养不良,导致免疫力降低,容易继发各种感染,如皮肤疖肿、尿路感染、肺部感染、创面感染等等,而且感染往往难以治愈、创面久不愈合。
3、导致电解质紊乱及酮症酸中*
高血糖时,病人尿量明显增加,并从尿中带走大量电解质,导致电解质紊乱。同时,由于高血糖病人存在糖的利用障碍,转而通过分解脂肪产生能量,伴随着脂肪分解,酮体生成增加,导致“糖尿病酮症酸中*”。
4、导致机体脱水及高渗状态
高血糖使得大量葡萄糖随尿液排泄,引起高渗性利尿,导致机体脱水。脱水造成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吸引水分由细胞内向细胞外转移,严重脑组织细胞脱水可引起脑功能紊乱直至昏迷,临床上称之为“高渗性昏迷”。
5、导致胰岛功能衰竭
体内长期高血糖状态对胰岛β细胞具有“*性作用”,会加速胰岛β细胞凋亡,导致胰岛功能衰竭,致使病情进行性恶化。
6、导致各种血管、神经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会损害血管(包括大血管及微血管)及神经(主要是感觉神经及植物神经),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足坏疽等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四、高血糖怎么办?平稳血糖,6招搞定!
为避免血糖波动,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保证餐前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的稳定。为了达到这一效果,主要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1、进行饮食管理
有些糖友饮食控制不严格,如晚上应酬多、聚餐多;有些糖友瓜子、花生、油炸食品等零食吃太多;也有的糖友控制得过严,像“苦行僧”一样,最终导致营养不良。以上这些都是应该避免的问题。
2、设定合理控糖目标
合理降糖是基础治疗,关键是“合理”二字。降糖治疗要个体化,不同的人,降糖目标和方案不同。例如,年轻糖友、没有并发症者、新诊断的糖友在治疗上应严格;七八十岁的老年患者,或已出现并发症者,降糖的目标要适当放宽,否则可能出现严重后果。
3、重视预防低血糖
低血糖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几乎每名糖友在糖尿病确诊前后以及糖尿病诊治过程中都有过低血糖的经历。
低血糖的发生突然而短暂,轻重不一,多于空腹、进餐后3-4小时或下一餐前发作。一旦发生严重的低血糖,可能因血糖过低引起血压下降甚至休克而死亡。
所以,血糖要控制好,但不要过低,一次严重的低血糖甚至会抵消多年的控糖效果。
4、控制好体重
在长期肥胖的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达到普通人群的4倍多,严重的肥胖症者糖尿病的几率是体重正常者的7倍。
因此,控制体重就成了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肥胖者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敏感度降低。长期肥胖,胰岛β细胞就会因过度负荷而使功能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糖耐量减低,从而发展为临床糖尿病。
如果能尽早减轻体重,胰岛素抵抗就可以得到明显改善,血浆胰岛素水平也会下降,能避免患糖尿病。
5、睡眠要正常
一个人血糖、血压飙升,可能是睡眠不好所致,但这一点常常被忽视。
睡眠对于血糖的影响也是应当重视的问题。睡眠困难的人夜间交感神经处于异常兴奋状态,一方面使患者感到疲乏烦躁,进一步加重交感兴奋;另一方面过度交感兴奋会使血糖迅速升高。
如何保持好睡眠,可以返回平台发送关键词:失眠
6、餐后运动要跟上
运动可以消耗热量直接降低血糖,保持运动习惯还会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强骨骼肌储藏糖原的能力。就像饮食控制一样,也是一种基本治疗,与药物治疗同样重要。
运动治疗几乎没有任何经济支出,却能产生难以想象的治疗效果,所以说运动是性价比最高的糖尿病治疗方式。
有些患者在确诊为糖尿病后,常会产生悲观绝望心理。通过运动,不仅能够良好地控制血糖,而且能够调节患者的心理状态。
超过80%的2型糖尿病与肥胖及缺少运动有关,对于糖尿病高危人群,运动对于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如果每天进行规律的体育运动,糖尿病发病的危险性可降低15%~60%。
糖尿病同伴温馨提示:没有无缘无故的高血糖,每次高血糖的背后都一它高的原因,所以糖尿病友一定要在控糖前期多监测血糖,并与平时的饮食运动、心情睡眠,用药打针、甚至天气变化做对比,找出影响我们血糖高的因素,这样就能更好的控制血糖,做一个健康的带糖人,远离并发症,轻松活到老,最后祝大家健康!